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调查研究了中国北京理工大学与日本东京工科大学学生的体育意识及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中日两国大学生运动项目选择是一致的。2、中日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明显不足。3、中日两国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4、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军伟 《体育世界》2010,(10):99-101
目的:河南建业足球队参加中超联赛三年来对河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16岁以上城市居民进行了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调查表明建业队参加中超联赛三年来河南省时城市居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1、体育意识方面: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表现为,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多,关心中国体育发展的增多。说明建业队参加中超联赛后我省城市居民体育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居民体育态度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选择喜欢体育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体育价值观念更加科学。2、体育行为方面:被调查居民每周3次和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频率明显高于冲超成功前.运动持续时间的主流是30-60min;居民体育消费和居民对体育信息的获取态度均有显著提高,且向中、高层次转移.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态度更为主动。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体育、健康课程及教师教育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日两国的基础教育均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并力图把两密切结合起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体育和健康教育如何贯彻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中日两国的体育、健康课程以及教师教育的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提出几点完善我国体育、健康课程体系以及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沙市社区体育发展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对长沙市社区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长沙市社区居民参加健身意识增强;体育人口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偏小;公共体育设施匮乏;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力量发展均衡;本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消费水平低等.为此应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和体育经费投入,加快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改善城区体育设施.推广科学的锻炼方法,使长沙市社区群众体育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比较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福建省9地市居民的健身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居民闲暇健身意识、健身状况、健身群体、健身场所、健身消费状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遍存在健康观念增强而健身意识滞后现象;闲暇健身时间安排不合理,锻炼缺乏毅力和系统性,同时受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议政府重视大众体育,特别是加强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资和管理力度,营造居民闲暇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山西中型城市居民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显示:山西省中型城市居民对体育以随意关注形式为主,对体育的关心程度低、参与体育的意识差,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等。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体育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营造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促进体育消费等。  相似文献   

7.
但爱兰  黄腊秀  周东  李涛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419-420,F003
“非典”后健康已成为人们最敏感的问题,而体育与健康又是紧密相联系的。抓住这一契机,对咸宁学院学生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呈多维的表现形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科、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马鞍山市14所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分析出了学生参与体育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如何增强体育参与意识,养成终生体育习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家庭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意识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在培养体育意识过程中要重视家庭的作用。家庭对学生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主要是家庭健康观念、家庭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和家庭体育消费情况。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营造家庭的体育氛围,积极投资体育,给子女足够的锻炼时间,利用学校中的场地器材进行锻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向子女学习与传授体育锻炼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 ,对闽西城镇居民在体育意识方面进行调研。结果表明 :目前闽西城镇居民对《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甚少 ,对健康的理解程度、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的参与意识等方面 ,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建议采取措施 ,加大体育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提高居民的体育意识 ,营造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人类随着原始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化,这种进化在身体与精神、学习与运动中都有体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平时的体育课程不像中学时期固定,体育锻炼的次数也比较难得。如果不在大学期间就培养出其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可能对其终身健康都有不良影响。所以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群体体育运动思想的正确性以及体育运动锻炼的充足性,需要积极在大健康理念下培养其体育运动意识。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对学校体育而言,应借助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3.
通识课程通过以人文性的教育理念,开设体育健康教育与体育文化欣赏教育内容,从公共体育或通识教育的维度,积极开发培育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理念的意义。根据实践经验与相关研究认为,开展体育艺术、体育美学与体育人文教育教学,是推动体育健康与体育文化欣赏教育的一条有着高效率的路径,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做出了切实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上海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上海市9所高校360名研究生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以及影响研究生体育行为的因素等进行了凋查研究。研究表明:研究生的体育意识较强,但体育意识与行为之间不一致;学校体育场馆收费相对较高制约了研究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则反映出性别特征、爱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何江川  杨放 《体育科技》2004,25(3):48-51
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表明,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推行以来,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健身特点要求及认知等方面都产生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并显出了诸多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以促民族院校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健康"课程改革为前提、提出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健康"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涉及以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消费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成都市6所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健康动机、外貌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选择,为大学生进行自身体育消费行为的拓展和制约,同时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武汉地区独立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健康和卫生意识。91%的学生对体育有良好的认知态度,并能充分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在校所学专业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且与年级也有重要联系,在健康意识方面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呈上升趋势,大二达到最高,大三、大四则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大学生的健康愿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投入与他们对健康的良好认知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入,我国的体育教学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及生命的重要意义,逐渐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正确体育教育观念,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其核心就是应将增进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定为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就此,就如何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习惯,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学生健康意识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我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意识现状,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途径,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