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把粤东西北培育成新增长极,近年来广东省实施了一系列引导人才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的政策和措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珠三角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政策的完善性、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等方面尚显不足。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人才政策及实施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人才赶超的经验,从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改进管理、优化服务等方面为粤东西北地区突破人才发展“软瓶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方式。本文运用Malmquist TFP指数对广东地区的科技金融投入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如下结论:珠三角地区随着科技金融投入增加,其科技创新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珠三角对科技金融资源的使用与配置处于技术有效状态,科技金融投入逐渐达到规模经济最优;粤东西北地区由于科技金融投入不足,导致其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与珠三角差距在拉大。本文认为,广东省政府在今后制定科技金融政策时应注意平衡地区差距,引入市场化机制,发挥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7-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实证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空间自相关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还未形成;进一步研究时将广东分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实证结果表明:与粤东西北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在粤东西北,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珠三角核心城市人才高度集聚,而粤东西北地区引才难、用才难一直是制约广东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采用多种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结合人才流动大数据,分析广东省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在广泛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从城市人才吸引力、产业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认为,产业同构度高、创新链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和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可能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创新分工协作、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疏解和补足粤东西北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广东省人才资本的流动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广东省内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供给与发展运行全视角出发,综合考虑服务潜力和现有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验证评价模型的合理性,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2010—2018年间广东省内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珠三角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能力遥遥领先于粤东西北地区;企业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能力影响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珠三角地区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粤东西北地区注重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切入点,研究财政科技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DEA-Malmquist)测算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1—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2001—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阐明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结论:广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高于粤东西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珠三角地区的正向效果要强于粤东西北地区。提出政府可以把财政科技支出作为一个抓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时期”,广东省生产力服务体系快速发展,规模逐年壮大,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中介服务逐步向全链条创新服务转变,发展趋势不断往专业化、网络化、集成化和国际化转变,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为适应广东省生产力服务体系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升生产力中心系统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亟需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推进生产力体系的创新发展,作为其动态管理及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广东省生产力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确定了关键影响因素。经实证研究发现,2010-2018年间广东省生产力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不均衡,珠三角地区遥遥领先于粤东西北地区;企业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对生产力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影响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东省科研机构建设仍存在定位不清、布局混乱等问题,首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确定科研机构聚集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然后结合威尔逊模型与场强模型测度中心城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辐射半径及其对非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各市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并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珠三角科研机构比粤东西北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广州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略低于深圳市科研机构,但其辐射范围(主要辐射11个城市)却比深圳市辐射范围(主要辐射4个城市)广;非中心城市接收中心城市辐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不仅与其同中心城市的距离有关,也与其自身创新能力大小有关.为促进广东省科研机构优化空间布局,更好地为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服务,提出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科研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科研机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发展与当地产业统筹优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方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斌 《情报杂志》2002,21(11):107-109
从西北农业发展的历史出发,分析了目前西北地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发展不均衡、资源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信息服务体制创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以及西北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1.
系统研究分析了国外军事强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和国内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实践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目前各地发展阶段,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上,以构建广东区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基础上,从多个层次系统地提出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相应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形成广东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要素和科技金融发展现状,以我国29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并分为东北、东南、西北、中部和南部5个区域,建立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度模型计算区域复合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结果显示:东南地区的协同状况最好,其次是中部和南部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呈非协同状态,发展水平最低。进而建立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引入空间因素探究各因素对区域复合系统协同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支持、资本市场回报、财政科技支出强度和高新市场竞争力对区域复合系统协同度有正反馈效应,而开放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复合系统协同度提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朱伟珠  李春发 《现代情报》2017,37(5):137-144
区域技术创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研究两者的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对探讨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全局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3年)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借助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两者的高水平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自东向西即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②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加强,高协调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③高协调度区域由点状逐渐扩展为线状和面状。三大沿海地区及长江中游各省份协调度增长幅度较大,而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建立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从时序和截面两个角度分析广东省创新驱动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评价,以期发现广东省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创新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度较高,但也存在创新产出不足和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加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及39项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39项指标采用增速法进行滚动预测,并测算出31个省(市、区)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化、区域创新格局及区域科技力量空间布局等,对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趋势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至2030年,中国科技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纵一横”两大创新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成为区域创新集聚区;中国科技创新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依旧不平衡,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逐步进入“超越行政区划”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区域创新系统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前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创新能力、潜力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已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策因素。本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要素和创新对象角度出发,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 要由四部分构成: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前提;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制度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区域形象及区域营销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新内容。并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把区域创新系统的各主体要素和对象要素和对象要素有机结合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分析国内外对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不同侧重点,从创新链视角出发,构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指标框架和指标体系,并运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对广东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实证评价,最后提出加快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广东省科研机构建设速度加快,但目前仍存在定位不清、布局混乱等问题。为促进科研机构更好地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服务,本文首先对广东省各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进而结合威尔逊模型与场强模型,测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对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较弱的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各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受创新能力辐射影响的城市对辐射效应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广东省科研机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为指标维度,对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表现进行考察,然后运用社会学中关于马太效应形成机理和影响作用的基本思想,对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成因作探索性分析,指出市场机制契合、区域政策倾斜、创新成果需求、评价机制单一是其主要成因,并据此提出强化政府调控机制、畅通联动合作机制、优化评价监测机制等政策性建议,以降低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