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京郊不同城市功能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顺义区和平谷区三个处于不同城市功能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区县,采用单因素目标比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用地强度、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三个方面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测算,然后比较分析了研究区之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为加快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存在着区域差异,在综合集约度上,海淀区>顺义区>平谷区,这与区域宏观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但差异性表现不显著;在分项集约度上,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差异显著,但具体表现有所不同,由宏观区位条件和小尺度微观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与布局调整、加快企业用地向工业园区转移和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容积率应是今后北京市不同城市功能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内乡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进行了潜力分级,并总结分析了内乡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今后内乡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朱凤凯  张凤荣  朱泰峰  李灿  高阳 《资源科学》2013,35(7):1398-1406
作为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重要手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挂钩”)在各地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尤其在用地指标短缺、村庄空心化严重的平原区效果显著,而在都市山区特殊的资源条件和土地覆被、利用形态下能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结合遥感影像、GIS分析和实地调研,从土地覆被和耕地利用的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①由于地类调绘的影响,山区农村居民点和采矿用地地类统计面积和地表覆被面积的不一致,造成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建设用地的“拆小建大”和生态用地的面积损失;②山区耕地后备资源少,且坡度大质量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会加剧耕地占补质量的差距,同时,种植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和耕作半径的扩大也会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造成耕地撂荒,致使增减挂钩的社会效益也难以保障.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关键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资源优势、村庄产业类型和发展趋势,优化建设用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4.
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必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调控,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是村庄量化分类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村庄整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2004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研究了平谷区2009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2004年-2009年间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结合山区和平原区的不同发展条件,分别制定山区和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并将评价结果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提出居民点用地调控的类型及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的方向.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适宜性,对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内涵、操作方法,阐述了政策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分析挂钩政策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协调好城乡关系,注意保护好农村利益,同时避免为了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保护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小莉  秦成 《大众科技》2012,(1):270-271,26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农村居民点问题研究的核心。文章以凌云县为例,在分析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规模的基础上,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对农村居民点理论潜力进行测算。最后通过层次分析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凌云县规划目标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农村居民点作为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用地载体,对其内部结构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规律。本文结合GIS技术使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区位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演变的区位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具有区域差异性。在众多区位要素中,农村居民点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刻画这种分异规律最为突出的,而由于北京市乡镇层次上交通道路完备程度分异性不强,因此距交通道路的距离的影响则并不太显著。随着区位条件逐渐外推,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的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集中性指数则在增加;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同时,随着区位条件的改变,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用地类型的区位意义指数也在发生规律性变化。文章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的调整纳入到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内容之中。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于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并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同时,还应根据区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村镇规模控制标准,提出各自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以广西宾州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总结建设用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创建基于社会投资能力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模型,结合人均指标法和提高容积率法,提出测算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系统方法,并以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胡贤辉  杨钢桥  张霞  邱杰 《资源科学》2007,29(3):191-19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加之农村居民点周边多为优质耕地,对耕地资源减少的威胁甚于城镇。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快速增加的势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为合理调控用地提供科学依据,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随后以江汉平原典型地区仙桃市为例,采用1996年~2004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策制度是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假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像一个工厂或是农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均质分布的.在这里,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相互独立的生产要素,都被转化成产出.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C-D生产函数修正模型,运用该模型探讨近郊区和远郊区(农村腹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最佳人均投入量估算,并以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为例进行实证,估算了在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近郊区代表--新铺镇的最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为86m2,这个标准远远低于现状水平,由此可见.新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从调查获取信息得知.基于农户意愿的人均居民点用地的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50m2,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角度上看,新铺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释放工作也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滁州市南谯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测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是解决区域发展中建设用地指标约束,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滁州市南谯区为例,通过构建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手段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影响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的指标主成分提取、区域内部分级基础上,提出不同等级、不同时段的人均居民点占地标准并应用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测算研究,将测算结果与根据村庄布点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南谯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人均占地标准设置第一等级乡镇2010年、2020年分别为150m2/人、130m2/人,第二等级乡镇2010年、2020年分别为175m2/人、150m2/人,第三等级乡镇2010年、2020年分别为200m2/人、180m2/人;南谯区2010年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为4576.34hm2,可置换比例达57.64%,2020年置换潜力为5488.17hm2,可置换比例达69.12%;测算潜力值高于根据村庄布点规划标准确定的农村居民点置换潜力,认为在同样的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下,本文测算的置换潜力值的可实现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曦炜  宋伟 《资源科学》2009,31(10):1772-1778
论文从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结构、农村居民点利用的充分程度、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紧凑程度和农村居民点的利用强度4个方面选取了5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年北京市农委的普查数据,对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①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中混杂了部分企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可能被低估;②目前,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测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应使用实际在农村居住的本村和外来人口的总和;③评价的海淀区72个农村居民点中,利用相对集约、一般集约和相对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分别为23个、33个和16个,平均集约利用评价分值分别为0.71、0.61和0.43;④区域上,海淀区南、北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分值分别为0.63和0.57,南部明显高于北部;海淀北部4镇中,温泉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评价分值为0.66),其余3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3.
陈阳  李伟芳  任丽燕  李加林  马仁锋 《资源科学》2014,36(11):2273-2281
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研究是优化农地利用、村庄规划的基础,以空间自相关等为核心的空间统计方法能定量刻画居民点分布演变的态势,成为当前学界探索热点。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标准距离与标准差椭圆空间统计方法、密度分析方法,分析了鄞州滨海平原咸祥镇、瞻岐镇2005年、2011年的农居点分布特征及变化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居民点分布由2005年的空间随机分布演变为2011年的集聚模式,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向外扩张的态势,分布区域、尺度扩大;2农村居民点主要以西南-东北轴为布局方向,东北、南、东三个方向为2005-2011年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东北方向最为突出;比较2005年,2011年农村居民点分布出现了多个密集中心,新增农村居民点密集核心分布于滨海平原东北部与南部;3政策和规划因素,包括鄞州区滨海投资创业区块、象山港大桥、交通线路规划等工程项目,以及高程、河流等自然因素是其分布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资源科学》2013,35(11):2266-2272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法和Logistic分析方法,从家庭生计资产评价入手,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户生计资产的视角,对宅基地流转农户家庭资产进行量化分析,将农户划分为资产缺乏型农户和资产均衡性农户;②当前农户流转宅基地的意愿仅为24.66%,资产均衡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比例高于资产缺乏型农户;③宅基地属性、农户对住房满意度、户主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对资产缺乏型农户流转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资产均衡型农户流转意愿因素依次为宅基地属性、非农收入比例、宅基地财产经营性收入、家庭生计资产值。基于农户家庭生计的可持续和福利改进,提出了相应对策: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允许宅基地有限度的流转,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流转保障、扶持政策;开展宅基地福利水平的评估,给予流转农户足额福利补偿,确保宅基地流转后,农户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利益分配——以陕西省东樊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茜宇  张占录 《资源科学》2015,37(7):1376-138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利益分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利益分配优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利益来源于城乡土地区位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指标出让收益,利益分配主要是对指标出让收益的分配;2东樊村项目的利益来源是建新预留区的土地转为城市工业用地而产生的级差地租,中介方和政府、东樊村村集体、B村村集体或村民、东樊村村民和其他方的指标出让收益分配比例为56.32%、26.01%、12.31%、5.11%和0.25%;3现状利益分配存在着土地增值收益范围难以确定、政府在项目中的收益分配界线模糊、中介方收益比例在资金分配结构中比重过大、村民间利益分配存在局部不公平的问题。研究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1界定土地增值收益的概念和范围;2确定各主体利益分配的合理区间;3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平台效应;4建立农村土地和房屋流转制度;5加大农民参与力度,来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16.
文登市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调查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宅基地整理的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必要环节,也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前提。在实地调研和对大量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文登市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的特点为农村宅基地闲置总体比重偏高、宅基地密度低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并对其闲置状况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据此,将文登市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潜力类型分为人口减少型、居民点粗放型、一户多宅型和宅基地面积超占型等4种类型;再通过选取可能造成农村宅基地闲置的10个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将文登市各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划分为其中的一类或两种类型结合的混合型。结果显示:在18个镇(办事处)中, 1个镇属人口减少型,3个镇属居民点粗放型,3个镇属一户多宅型,2个镇属宅基地面积超占型,剩下的9个镇属复合型;在文登市宅基地总闲置面积的比例中,单因素型镇所占的比例为61.15%,复合型镇的比例为38.85%。这种区分宅基地整理潜力不同成因的方法,可以为居民点整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