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内涵作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界定。分析了国家凝聚力的包容性、非均衡、周期性、积淀性、作用方向的选择性等特点。将国家凝聚力解析为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五大组成部分。文章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并提炼了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发展心理学的个体发展观、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适应观以及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为群际分化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回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强化、现代性色彩及全球化意识相伴随。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健全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双文化认同整合、凸显"中国人"的身份角色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认同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现代社会挑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凝聚伟大“中国梦”实现力量的现实需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要把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而且要着眼于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需要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4.
谭畅  刘峰 《科教文汇》2020,(1):51-52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寓教于行、知行合一的重要形式,关键是构建和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农林高校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引领当代农林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增强大学生认知和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是教育启蒙的核心,教科书构建的国家形象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对国家的认知与认同。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在教科书中构建国家形象也成为大势所趋。该文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和地理五个层面来分析2012年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中体现的国家形象,提出在小学英语教科书中建构国家形象的几点启示:与时俱进,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加强国家形象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增加民族文化内容,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教研室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共同体",其凝聚力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与学习力。提升教研室的凝聚力有助于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本文基于未进入"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视角,分析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基于"双高计划"的要求,提出价值引领,增强教研室"向心力";平台构建,增强教研室"吸引力";"成长"助力,增强教研室"源动力"的非"双高"院校专业教研室凝聚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9.
吴光芸 《学会》2007,4(3):3-5,8
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而我国转型时期的信任危机日益突显,如果化解冲突、促成合作的信任机制不能健康成长起来,必将影响社会凝聚力、损害政府威信,增加交易成本、阻碍经济发展。可以说,信任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而民间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机制,能够化解冲突,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信任。这就需要增强民间组织的公共责任,提升民间组织的公信力,为社会普遍信任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金伟 《科教文汇》2013,(30):10-11
使命感是人对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国家负责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记的使命,大学生不仅承载着传承知识,追求真理的使命,更肩负着中国梦——“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构成国家凝聚力的五大支撑要素,即物质、精神、文化、政治、安全为基础,构建了国家凝聚力指标体系。开发了基于三阶段模型的国家凝聚力评价方法,对全球45个样本国家的国家凝聚力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对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金砖5国的国家凝聚力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凝聚力在45个国家中排第14位,处于第一梯队(15个国家)的后列,其比较优势要素是精神凝聚力,比较劣势要素是政治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科学技术历史发展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和发展的特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特点及3种组织形式。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论述,得出:中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由中国科学院等已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3.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科技界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出像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任务一样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希望借此再次推动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然而,尽管这十余年来提出了很多重大科技任务,但总觉得无法与当时改变了中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地位的"两弹一星"任务相比。"两弹一星"任务创造的辉煌仍然闪耀在我们心中,任何形式的重大项目都无法替代其光芒。文章从国家重大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和在新时期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国家最迫切的科技需求是什么,进而指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能够在其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得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就是新时期的"两弹一星"任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奠基者,推动世界油气发展,通过石油公司的全球布局,牢牢掌控北美“后院”,虎视眈眈南美“前院”。二战后,美国历经70年的探索布局,实现了能源独立,开启了能源霸权。文章在回顾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史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1)通过国际市场运作海外份额油气回国保供,担负起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责任;(2)开展油气合作,夯实我国油气战略通道沿线的上游资源基础,成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有效降低了我国油气综合对外依存度。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大背景下,文章针对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中美全面博弈等诸多挑战,提出了相关启示与建议,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走出去”、进一步分享全球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是中国科学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系列指示精神的核心抓手。该专项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根据问题导向、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的思路,以"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为原则,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区域适宜性模式示范,致力于形成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空间科学是利用空间飞行器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开展特殊实验的大规模科学活动,为当代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概述了国际空间科学的重大突破,分析了空间科学、载人探索活动的发展脉络和新趋势,回顾了我国空间科学近20年来的发展成就,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强调空间科学的战略地位及其对我国科技、航天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制定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和建立稳定预算制度是我国空间科学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建议充分利用科学气球、探空火箭等各种途径夯实研究基础,加强理论与实验技术相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科学家,深化国际合作,完善科学任务管理模式等,走出中国特色的空间科学创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解决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更高效地发挥中国科学院等国立科研机构在核心技术攻坚体系中的关键牵引作用,文章选取著名的欧洲国立科研机构——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分析、归纳和总结其在战略定位、顶层设计以及攻关体制机制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并凝练启示。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思考在新形势下,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应如何在核心技术攻坚体系中,探索服务重大技术突破的制度设计与组织机制创新,明确核心平台的战略定位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战略任务,完善对相关知识产权成果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基于深度信任的协同合作研发,为全面提升我国核心技术攻坚体系的效能,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化、我国科技实力迅速腾飞的当下,国家科学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形象立体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社交媒体推特平台上有关中国科学相关议题讨论的分析发现,西方公众目前对于中国科学类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讨论由少量的主要科学事件主导,明显受到了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与政治话语力量的引导与掌控,且认知偏向于负面。这种负面形象的“他塑”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卷入政治话语与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表征为对中国负面科技新闻的报道及阴谋论的关注。而正面积极的科学形象则更多表征为“去政治化”语境下,对中国突破性科学成果与获得国际科学奖项科学家的赞赏,以及对于中国科幻的格外关注。对此,提升中国国际科学形象需要在重视社交媒体平台这一舆论场域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外科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