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促进员工创造力成为当代领导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目标。本研究整合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创造力成分模型等理论视角,构建了自我牺牲型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理论模型,以78个研发团队(78个团队主管,314个团队成员)为样本,对研究假设及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揭示2者关系中的关键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跨层次正向预测效果,且对创造力支持氛围具有正向预测效果;(2)创造力支持氛围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起到跨层次中介作用;(3)创造力支持氛围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跨层次调节效应,创造力支持氛围越高,2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2.
科技团体创造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雍君 《科学学研究》2003,21(5):461-466
对团体创造现象及其规律的探讨,是创造力研究领域近年来兴起的新热点。本文从创造学、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三个视角,分析了科技团体创造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缺乏针对团队突破性创造力形成组态的探析,本文在差错管理视角下,基于创造力交互模型进行剖析并构建了有利于团队突破性创造力形成的组织、团队、个体跨层次交互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研究,在研究1中,对研发团队进行案例访谈,识别出团队突破性创造力跨层次交互模型中的团队过程要素——从错误中学习及其内部迭代机制;在研究2中,运用收集到的112份团队数据,通过fsQCA方法探讨了团队突破性创造力跨层次交互模型中的组织情境、团队特征、团队过程和团队构成相关要素如何与个体突破性创造力协同影响团队突破性创造力,发现了“试错驱动型”“学习迭代型”及“资源主导型”3种团队突破性创造力形成的组态。本文拓展了团队突破性创造力形成理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为企业从创造力形成组态的源头激发突破性创新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个体创造力向团队创造力转化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耀烈  杨腾蛟 《科学学研究》2007,25(Z2):409-413
在回顾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相关理论以及结合前人工作研究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有关个体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的研究现状,并对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进行明确的定义。提出一种全新的透镜模型,以解决上述缺陷。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都说自己缺乏创造力,所以总是一事无成。想必这只是为懒惰找借口。因为心理学家发现,形成创造力的要素人人都具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思·索耶博士在他的畅销新书《创造力:人类创新的科学》中说“:创造力并不为一部分人所独享,大脑中的某个神秘区域蕴藏着创造力,有的人能充分发挥出来,有的人能发挥其中的一部分,而有的人却一点一滴都没有开发。”索耶在书中说“:传统观点认为有创造力的人脾气很怪僻,是孤独的天才,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代最伟大的企业家兼发明家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和融合公关能力。因为…  相似文献   

6.
首先阐述了创造力的相关概念,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分析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它们2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研究结论。基于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构建了内部社会资本、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及创造力支持影响团队成员创造力的概念模型。以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层回归分析对概念模型加以实证。结果表明,内部社会资本对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同时,在内部社会资本影响团队成员创造力关系中扮演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林莉 《科教文汇》2009,(12):84-84
首先阐述了创造力的相关概念,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分析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孙沁  许钊 《科技风》2024,(8):137-13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经济的兴起,专业知识与创造力的融合成为现代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以大数据经济视域为基础,探讨了专业知识和创造力融合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通过对大数据经济背景与专创融合理论的分析,并详细介绍“专创融合”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包括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对就业发展的促进等,可以看出“专创融合”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促进职业发展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员工创造力对于一个组织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交换是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在阐明社会交换、员工创造力的概念与定义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社会交换与员工创造力关系的文献进行回顾,简述社会交换对员工创造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对现有国内外文献中所涉及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及结果变量进行汇总与分类,并确定其作用机理;最后对文献作出结论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社会交换理论与员工创造力的研究可结合当前"互联网+"、众筹、众包等新背景,将员工创造力的前因、过程及结果进行整合,形成多层次模型,对员工创造力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任永灿  张建卫  赵辉 《科研管理》2022,43(11):65-72
团队创造力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外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项热点主题。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1-2018年中外团队创造力研究的时间分布、热点及知识基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外团队创造力研究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创造力研究的知识基础较为相似;国外研究热点侧重于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互动因素及其结果变量;国内则较多关注其内涵结构、研究对象及方法。未来我国团队创造力研究应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情境、提升机制四个方面实现转变和突破。  相似文献   

12.
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是组织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提供变革型领导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可能理论解释,但实证结果却不一致。本文试图通过发现变革型领导的"阴暗面"来解决理论和实证结果之间的不一致。具体地,本文探究不同形式的压力感知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中所起的正向和负向中介作用:作为一种压力类型的挑战性工作起到正向中介作用,而作为另一种压力类型的负荷性压力产生了负向中介作用。采用来自65家企业的205个工作团队共905位员工的两时段测量样本,其随机系数模型的结果支持变革型领导通过影响员工负荷性压力感知来抑制员工创造力。当前文献集中于探讨变革型领导的"光明面"时,本文从"阴暗面"发展了现有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需要更多不同学科的人才进行团队合作,迫切需要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理论和经验的探讨,但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结构的探讨仍很匮乏,缺少实证研究。在现有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利用所搜集的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构成。同时,在相关研究和量表提炼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维度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量表,既丰富了高校科研团队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理论届提供可操作化的基础,也为高校评价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4.
创造学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傅世侠 《科学学研究》2003,21(5):455-460
针对当前我国创造学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提出4个问题商讨:①创造学属科学范畴吗?②创造学就是创造心理学吗?③创造学是横断性学科吗?④建构创造学理论体系势在必行吗?通过分析,作者逐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我国创造学研究当前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建构尚缺乏研究基础的庞杂的创造学大体系,而是适应深化教育改革需要,对已取得诸多成果的创造教育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归纳法,以传记作家的描述为基础,选择了100个在创新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创新者作为案例,研究发现:(1)创造力有两个层次,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影响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主要有:能力倾向、专业素质、创造性技能、人格特征和后天成长;影响现实创造力的因素主要有:协作、实践、创新特质.(2)创新者需要具有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两者的结合,可以建立"创造力因素模型".基于创造力因素理论,可以建立"多因素提升创造力模型",该模型包括8项工作、4个方面、18项措施.提升个体创造力需要从家庭、学校、个人、社会4个角度入手,做好8项工作--注意能力倾向、提高专业素质、训练创造性技能、健全人格、关注成长、加强协作、进行实践、培育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以534名中国企业员工为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员工创造性正相关:内在动机和创造性工作氛围均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员工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作为中介变量的内在动机和创造性工作氛围之间具有正向的互动作用.由于增加了一条中介途径,使得分析模型对员工创造性变差的解释量由63.9%增加到68.5%.随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