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是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现实推动力量。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高校的创新功能,使之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和中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切实加强当代中国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文中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近日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高校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努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高校科研队伍要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论述了高校科技工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科技工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大环境相适应,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改革与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体,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通过创办科技产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应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同时处理好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科研、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工作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不足、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使科研创新水平不能与国家创新体系要求相适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坚实雄厚的创新基础,良好的创新基础不仅仅是指实验设施等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也是促进科技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创新正在迅速成为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相互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图书馆是高校的知识宝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知识平台与创新平台建设,对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不但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而且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剖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和目前高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相关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建设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分析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并提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建设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强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双重任务,多年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必须进行科技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完善高校创新系统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的高校创新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蟀低的“两低”现象,分析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问题,讨论了高校创新系统对解决“两低”问题的作用以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与政府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社会化科技服务创新系统的关系。提出建设高校创新系统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创新组织完善运行机制,建设创新基地,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动态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评审管理机构,提高科研成果的配套化、集成化、工程化和产业化程度,增强科研成果的竞争力;建立科技创业基金;建立创新网络,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功能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历史经验,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历史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特殊国情,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炜 《科技与管理》2006,8(3):152-154
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是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内涵出发,结合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制度创新3个要素,分析了科技创新基地对于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保障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创新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在客观分析地方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宁波大学以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他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开东  詹国彬 《科研管理》2020,41(4):123-130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立足于共生理论,旨在建构一个新的高校协同创新分析框架,通过考察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结构关系,分析共生理论模型嵌入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进而厘清“单利共生-差异互利共生-均衡互利共生”的实践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45-1756
科技创新中心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集聚、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撑,以及创新组织和企业的合作与相互促进。中国在面向未来发展征程中,建设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网络体系,形成能够对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全国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促进地方特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地方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统筹规划和建设各种科技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平台,以企业为创新活动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政策困境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尤丹  苏竣 《科学学研究》2010,28(7):990-1000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部分,大学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科技政策和知识产权法律之间长期的逻辑隔阂与理念差异,使得我国大学在知识产权运用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受到了明显的政策限制。从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与知识产权客体制度的概念差异、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转移的功能缺失与中介缺位、大学国资管理与知识产权利用的政策冲突和调整交叉、大学人事制度与权利利益分享的制度空白和机制失调等主要方面阐述了政策困境的形成原因。并以发达国家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为参考,针对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政策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程胜利 《科教文汇》2020,(12):13-14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大学科技园对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宁夏唯一一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破解自身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将其打造成各类创新融合、汇聚和聚变的大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共词分析对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研究进行可视化,在此基础上梳理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研究重点,为提高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提供借鉴,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真正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