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FO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筠  刘伟  李随成 《科研管理》2011,32(1):35-44
    摘要:以我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企业社会资本是否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以及通过何种途径产生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维社会资本对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并通过企业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对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接影响;认知维社会资本对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认知维社会资本通过企业间合作对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接影响;企业间合作对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均有正向影响,产学研合作对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企业间合作在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261家制造业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企业外部因素(数字环境、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和内部因素(内部管理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多重联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并不会构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但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普适作用;数字环境主导下资源与创新驱动型、数字环境助力下自主创新驱动型和企业内部自主创新驱动型三种组态可以促进高企业转型升级,不同组态代表着不同内外部环境下转型升级的多重实现方式,尤其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数字环境与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协同效应;非高企业转型升级也包含三种组态,它们均显现出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再次印证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从整合视角挖掘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协同机制,从而推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王一鸣  王君 《中国软科学》2005,(7):10-14,3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把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受到内部条件制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内部创新文化,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加大对共性技术的直接投入,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4.
周青  陈畴镛 《科研管理》2012,33(1):41-46,55
本文基于浙江企业的调研数据,从联盟动机、合作方式和成果形式等方面实证分析了专利联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方式。实证结果表明获取技术领先优势和提升产品竞争优势的联盟动机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技术+技术"和共建研发机构的合作方式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和专利融合的成果形式更有利于联盟活动的开展。而专利联盟作用的发挥更是需要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加以引导保障,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可以确保专利联盟高效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专利池作为现代技术联盟的一种高级形式,对技术标准的推广和专利技术的扩散具有重要作用,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也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由自主创新的能力子系统、动力子系统和激励子系统构成。分析了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专利池对企业创新机制各组成部分的影响,并通过对闪联专利池的案例研究,阐述了闪联专利池对联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不同组织结构形态导致企业的技术能力对自主创新方式产生差异性的影响.既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技术能力对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将组织结构、技术能力、自主创新方式整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以我国科技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三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能力与自主创新方式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在推进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为我国科技型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如何有效调整自主创新方式提供了指南.  相似文献   

7.
以企业技术能力为切入点,通过数理模型研究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动模式(替代性和互补性),证明了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动中所具有的特殊的"门限"作用,即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产学研合作与内部研发之间逐渐呈现出互补性。随后,利用辽宁省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证实了企业技术能力"门限"效应的存在。在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并剔除异常样本点的影响之后,检验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健。此外,发明专利持有量、参与技术合作组织数量、企业规模和利润率等因素对于企业内部研发和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平均投入金额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搜寻行为进行细分,有助于企业寻求适配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的技术搜寻策略.以系统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为基础构建"触发因素→技术搜寻→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发现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演机制:(1)在环境动荡性与创新意愿两大动因作用下,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过程具有交互式和非线性特征;(2)伴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和新兴经验技术搜寻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搜寻作用不断降低;(3)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创新意愿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根据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匹配相应技术搜寻策略,在技术搜寻过程中加强知识积累,注意自身内部调整与外部环境平衡,以及制定实施积极的创新意愿引导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对西安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获得研究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特性以及界面管理水平这四个影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因素均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知识特性与界面管理水平又对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以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产生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界面管理水平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对产学合作效果起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动态能力理论与企业自主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应用系统学分析工具,提出了“动态能力、自主创新机制、自主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D-I-P”模型,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开展了对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验证了以下命题:动态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对绩效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动态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有着非显著性的正相关影响;自主创新机制在动态能力、创新绩效形成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变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对手机制造行业三家公司的案例分析,探索了企业如何利用创新网络提高创新活动的绩效。文章研究发现:企业网络能力的强弱会显著影响其创新网络的实力水平,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能力来改变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并提升创新网络的实力,并积极利用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同时,文章还发现:短期来看企业创新网络实力和其技术能力有相互替代作用;但长期来看,企业技术能力才是取得良好创新绩效的保证。文章在网络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方面扩展了已有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多元化广度和深度分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动态能力分别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的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技术多元化的深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动态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广度和深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创新: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介绍了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践.认为开放式创新模式能减小创新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开放创新体系下,技术创新将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通过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棠例,解析企业如何在密集的内部研发基础上.借助外力,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和内外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赋予专利权人以“牙齿”,其是否能够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转型。本文以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为依据,考察了专利诉讼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专利诉讼经历能够有效激励涉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这一结论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加粗精确匹配法,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法和条件混合过程方法后仍然稳健。这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小微企业、专利依赖型产业的企业以及内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Policy》2023,52(3):104711
Since the 1980s, policy reforms have been undertaken in China to gradually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Based on manually collected data on academic executives (defined as either chairperson of the board or CEO, who had an academic title),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ademic executives on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Chinese listed manufacturing firms from 2001 to 2015.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irms with academic executives are more likely to implem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strategies by increasing firm basic research, collaborating with outside institutions, and providing incentives to knowledge workers. Consequently, they have enhance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a higher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novation output. In addition, firms with academic executive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better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garding sales and profitability and keep a higher proportion of profits inside the firm to reinves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usal effects of academic executives relies on top executive turnover within firms and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trategy. Furthe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effects of academic executives are more pronounced when they have a higher academic title,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and a specialization in scienc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is an effective way of diffusing and utilizing knowledge, and it provides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which is crucial for technological catch-up of firms in latecom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钢 《科学学研究》2001,19(3):70-77
如何借助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能力 ,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运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演化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从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入手 ,通过刻划技术转移过程的学习性质 ,建立起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模式 ,以期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企业从技术引进到能力培育和成长过程的理解 ,进而为我国企业自主能力的形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基于技术创新过程观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解和评价,但由于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缺乏理论指导,影响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反馈控制过程观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投入能力、研发制造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反馈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薛捷 《科研管理》2019,40(3):10-20
为厘清技术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基于技术和市场领域中探索与利用的组合分别探讨了单一探索、单一利用、技术双元、市场双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六种可能的双元性组合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低端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影响。通过对佛山地区364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技术利用×市场利用”组合的单一利用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利用”组合的技术开发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低端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基于“技术利用×市场探索”组合的市场开发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探索”组合的单一探索策略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新管理和创新经济学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自主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提出了自主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和市场竞争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对“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力”关系的调节效应的假设,并利用22个中国制造业行业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自主创新的各个指标对中国制造业提高净出口率指数、比较优势Michaely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说明自主创新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正日益重要。(2)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行业,在国际竞争中越能从自主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20.
企业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都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往往被割裂看待,在理论中缺乏相关性的定量实证研究。以双元创新为视角,根据北京市168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分别对3种创新方式下的不同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求创新方式异质性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质量能力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其中,采取渐进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突破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改进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综合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议,开展渐进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注重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质量符合性,及时处理质量偏差;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和综合式技术创新的企业都要注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及时纠正体系审核问题,同时,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还要注重明确质量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质量,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