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南美藜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南美藜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期南美藜光合日变化有一定差异,灌浆初期与后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不同,南美藜叶净光合速率Pmax一般为13.6~27.2μmol CO2m-2s-1。根据田间的观测资料,南美藜叶片光-光合速率响应曲线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南美藜叶片光饱和点为1901~2383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9~39μmolm-2s-1。不同温度、不同施肥水平对南美藜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柄串珠藻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柄串珠藻是一种要求水温较低且恒定并适应光强较弱的小型淡水红藻,生存于Ph7.5,夏天水温为17°C ,冬天水温为14°C ,全年水温波动不大,钙含量较高而其它营养盐分含量较低的泉水中。奇光合作用的最适水温为15°C ,光合作用的适宜强光为30μmol/m2.s-50μmol/m2.s,最适光强度为35μmol/m2.s-45μmol/m2.s,40μmol/m2.s光合速率最高峰,为其饱和光强。长柄串珠藻的光补偿点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5°C、10°C、15°C、20°C和25°C的光补偿点分别为4.5μmol/m2.s、5μmol/m2.s、5.6μmol/m2.s、6μmol/m2.s和7μmol/m2.s。呼吸速率在光合速率增大时也升高,且与水温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水湿柳叶菜是重要的湿地药用植物,通过对其光合速率研究的结果表明:水湿柳叶菜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0时,最大值是44.21μmol(CO2)/(m2?s);出现"午休"现象是其自身生理特性而产生,影响光合速率最大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水湿柳叶菜光合作用的日总同化量为9.21×10-3μmol/s,是光合能力是比较强的一种沼泽植物。  相似文献   

4.
红壤丘陵地区双季稻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在夏季晴天中午有降低现象,其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PAR和温度的日变化是形成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的温度会导致蒸腾强度降低,而水分亏缺引起的气孔导度降低气孔阻力增大则造成光合速率的降低。水稻上部叶片的光补偿点低于下部叶片,而光饱和点则是下部叶片低于上部。表观初始光能利用效率第2片叶为0.049-0.068,第4片叶为0.044-0.060。光能利用率第2片叶在2.6%-5.7%,第4片叶在2.0%-5.8%。水稻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早稻和晚稻旗叶、2叶、4叶分别可达到19.58μmol CO2m-2、17.78μmol CO2m-2、14.4μmol CO2m-2 s-1和26.46和17.27μmol CO2m-2 s-1  相似文献   

5.
微藻的生长与所处的光环境有关,以衣藻为例研究不同光质组合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200μmol/m2s,光照周期为12:12,红蓝比为8:2时,衣藻的生长情况最佳。  相似文献   

6.
2000年美国公布100万美元奖励黎曼假设证明,本文用中学数学a2-b2=a+ba-b≠0即a+b≠0和a-b≠0否定黎曼假设。 我们定义黎曼zeta函数 ζ(s)= (1-p-s)-1, (1) 其中p为所有素数,S=δ+tii= 黎曼假设,当S=+ti时,有无限多个t值使得 ζ (+ti )=0 我们定义β函数 β(s)= (1+p-s)-1, (2) 从(1)和(2)我们有ζ(2s)= (1-p-2s)-1 = (1-p-s)-1 (1+p-s)-1=ζ (s)β (s) (3) 1896年Hadmard和Vallee Poussion独立证明了ζ(l+ti)≠0,从(3)我们有 ζ(1+2ti)=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和毛果苔草两种地表覆被下的贴地气层CO2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章和毛果苔草两种地表覆被下贴地气层CO2平均浓度要明显高于全球大气中CO2平均浓度及向海湿地大气中CO2平均浓度,毛果苔草贴地气层CO2平均浓度(389.56μmol/mol)低于小叶章草甸(400.04μmol/mol).在生长初期,毛果苔草和小叶章草甸日变化曲线均是单峰型;成熟期,毛果苔草为单峰型曲线,而小叶章草甸0m、0.5m高度为明显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2点左右和18点左右.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中,毛果苔草和小叶章的贴地层CO2浓度最高峰均出现在植物生长之前;但是两种覆被下的贴地气层CO2最大值却出现在不同的高度,毛果苔草最大值在2m处,小叶章草甸出现在0m处.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蒙古栎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模式计算,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有利于蒙古栎的生长和材积量的累积,当CO2浓度增加1倍时,叶面积增加28.1%,主茎新增量增加23.3%,分株数增加22.5%,叶片气孔阻力增加41.8%,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16.5%;而土壤干旱不利于蒙古栎的生长和材积的累积,当土壤湿度由60%~80%下降到45%~60%时,叶面积减小36.5%,主茎新增量减少34.3%,分株数减少37.5%,光合作用速率减小35.1%.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可以减弱干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的气候生产力在118 m3~288m3/hm2之间,积温对蒙古栎数量成熟龄时材积量的影响不大,但积温增加可以缩短蒙古栎的成熟龄,从而缩短蒙古栎的生长周期,而降水和辐射增加有利于蒙古栎气候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覃晖  申瑞平 《科教文汇》2009,(24):278-278
设函数迭代系统S(x)={S1(x),S2(x)}的吸引子为F其中S1(x)=1/3x,S2(x)=1/3x+1/3。所诱导的μ不变测度称为类cantor测度,记s=log2/log3,用θ°s(μ,x)表示S维上密度.本文给出了对 x∈F,θ^*s(μ,x)的明确公式。  相似文献   

10.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NPP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军会  高吉喜 《资源科学》2009,31(3):493-500
基于1986年、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86年~2000年,研究区植被NPP下降了21.7TgC,单位面积NPP下降了35 gC/(m2·a);②NPP>400 gC/(m2·a)的区域明显缩减,NPP<400 gC/(m2·a)的区域则迅速扩张;③NPP升高区位于华北段的西部和西北段的南部,其它地段NPP明显降低;④NPP变化同降水、干燥度指数变化成正相关,同温度变化成负相关; 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NPP变化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我国栎属Quercus 30多种花粉进行比较深入的研  究,试图通过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栎属的植物分类和化石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光光度法测定蒙古栎叶中多酚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使用福林酚试剂(FC),通过分光光度法,对蒙古栎树叶中植物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从方法的稳定性、线性关系、精确性和准确性角度,对FC法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以没食子酸为标准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0.15mL FC试剂(1mol/L),0.15mL 10%体积分数的Na2CO3,25℃反应80min后于760nm处测吸光值.使用调整后的方法测得结果为:蒙古栎叶中总酚含量为6.39%,RSD为1.90%.方法操作简单,结果重现性好, 可用来测定蒙古栎叶中总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250m2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70以上,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100m2-500m2之间(70%左右),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300m2-900m2之间,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500m2-900m2之间。40%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2.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50cm-60cm和60cm-70cm两个径级内,占总数量的50%以上,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95%以上,其中紫椴(40%)所占比例最大,红松(34.5%)次之。林隙内的树种更新密度比林冠下提高了30%左右。根据树种对林隙的反应可分为4类:鱼鳞云杉、水曲柳、青楷、白扭、红松、臭冷杉、胡桃楸和色木对林隙反应中等;紫椴、裂叶榆和春榆对林隙有强烈反应;白桦、山杨、蒙古栎和落叶松需要强烈林隙干扰才能引起树种更新。  相似文献   

14.
In nature, sequential harvesting of light widely exists in the old life entity, i.e. cyanobacteria, to maximize the light absorption and enhance the photosynthesis efficiency. Inspired by nature, we propose a brand new concept of temporally-spatially sequential harvesting of light in one single particle, which has purpose-designed heterogeneous hollow multi-shelled structures (HoMSs) with porous shells composed of nanoparticle subunits. Structurally, HoMSs consist of different band-gap materials outside-in, thus realizing the efficient harvesting of light with different wavelengths. Moreover, introducing oxygen vacancies into each nanoparticle subunit can also enhance the light absorption. With the benefit of sequential harvesting of light in HoMSs, the quantum efficiency at wavelength of 400 nm is enhanced by six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nanoparticles. Impressively, using these aforementioned materials as photocatalysts,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is realized, which cannot be achieved by using the nanoparticle counterparts. This new concept of temporally-spatially sequential harvesting of solar light paves the way for solving the ever-growing energy demand.  相似文献   

15.
经研究结果表明,青冈属Cyclobalanopsis与常绿栎类花粉形态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花粉的形状和大小,萌发孔的类型以及外壁的结构均很相似。作者支持将青冈属归入栎属,  作为属下等级,即青冈亚属(Subg.Cyclobalanopsis)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内阿霉素分布的方法,并研究低浓度五味子乙素对K562细胞内化阿霉素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猪内皮细胞(pEC),以20μmol/L阿霉素处理2、4和6小时;或加入不同浓度阿霉素(0、10、20、40、80和100μmol/L)处理4小时。培养K562细胞,以5μmol/L阿霉素处理2、4和6小时;或加入不同浓度阿霉素(0、2.5、5、10和20μmol/L)处理4小时。采用不同浓度(0、25、50和100μmol/L)五味子乙素(Sch B)与阿霉素联合处理K562细胞4小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阿霉素的特异荧光。[结果]固定浓度处理pEC(20μmol/L)和K562(5μmol/L)后检测,发现细胞内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两种细胞4小时组荧光强度分别达到6小时组的96.93%和95.23%/。在直方图上,阴性和阳性细胞群界限分明。阿霉素(2.5、5和10μmol/L)单独处理细胞的荧光强度分别为26.78±3.34、64.70±6.24和118.35±9.67;添加25μmol/L Sch B实验后荧光强度增加到43.45±4.25、103.74±7.36和146.69±8.32,Sch B显著增加了K562细胞内阿霉素的分布(p<0.05)。[结论]建立的方案可快速测定细胞内的阿霉素分布;低浓度Sch B促进肿瘤细胞内化阿霉素。  相似文献   

17.
从花粉形态特征试论壳斗科的系统分类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中国壳斗科,包括三个亚科、6属、10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做了较全面的研究,认为壳斗科植物花粉分为四个类型,分别归于三个亚科。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笔者支持将Cyclobalanopsis作为 Quercus的亚属处理,并对三棱栎的分类位置及壳斗科各属的亲缘关系及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湖南岳阳杨树人工林光能利用率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晖  王云龙  魏远  马悦  陈润芝 《资源科学》2012,34(10):1832-1838
植物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作为表征植被利用光能合成生物化学能效率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生产力。本文使用2006年4月-10月湖南岳阳站通量观测资料,探讨杨树人工林不同时间尺度的光能利用率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典型晴天LUE_(30min)存在明显的"V"形日变化,其值介于(13.18~45.28)mmol/mol,最低值都出现在中午前后;②5日累计光能利用率(LUE_5)季节动态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初(42.57mmol/mol)和7月中旬(57.50mmol/mol);③月尺度光能利用率(LUEmon)分别为24.79、27.85、20.95、42.27、32.60、24.91和10.47mmol/mol,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且LUE_(mon)最大值较LUE5和LUE_(30min)低,最小值较LUE5和LUE_(30min)高。这些结果将为提高生态系统资源的利用提供重要的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天胡荽亚科和变豆菜亚科的5属30种和2变种的花粉形态。研究表明,这两亚科有 6种花粉类型,两亚科的花粉类型不相同但各自有相对的一致性,说明它们是两个自然类群;花粉形态的证据还说明了马蹄芹属归于天胡妥亚科的正确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