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AI)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但也为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文章在阐释当前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对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治理原则和治理进路的一些共识,提出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指导理论,逐渐建设形成包含教育改革、伦理规范、技术支撑、法律规制、国际合作在内的多维度伦理治理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技术人工物的本体属性经过还原后存在多种争议,造成使用者和设计者在对其认知和行为方式上的困扰。本文通过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和“三重性”的溯源;伦理实在性的前提批判;伦理本体属性的考量和“四重性”的实践进路,四个层面解析技术人工物底层属性逻辑的问题,以期伦理转向视角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治理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石颖 《现代情报》2014,34(4):125-128
科技查新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文献检索和咨询工作,具有鉴证性和服务性双重特性。查新工作中存在的科学伦理问题主要包括“知识公有原则”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矛盾、“无私利性原则”与“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合理怀疑”与“合作信任”之间的矛盾等。本文剖析了查新工作中科学伦理问题的现实依据,并指出了查新机构和查新员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4.
给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信用伦理学意涵,对信用伦理作不同的道德哲学传统历史叙事、穷尽社会信用伦理缺失的道德根源以及显明社会信用伦理现实建构的基本理路都是十分必要的。将“信用”概念释义与使用重新复归到伦理学视野中来,沿着传统的道德思维路向或伦理学方法,透视信用伦理的道德哲学基础,探究社会信用伦理缺失的诱因,找寻信用伦理历史叙事与现实建构的根本途径。在对信用理念作“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两种状态的道德形而上学解读的基础上,尝试着型构信用伦理意涵的“自在自为”的道德生态。  相似文献   

5.
对于“财务”一词,人们早已熟悉,它是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伦理是指财务活动的伦理性质和伦理特征,是财务行为所彰显的生存准则。然而,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博弈中,财务伦理失范的现象频频发生,极大地动摇了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主体的诚信信念。本文从财务管理的内蕴伦理性出发,剖析财务伦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首先,探讨了创业伦理的内涵,继而分析了创业活动引发的特殊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业公司利益相关者、新进入缺陷、破坏性创新、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其背后复杂因素来自创业者个人、组织内部和社会环境等等。接着,从创业企业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两者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企业遵守创业伦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从不同层面探讨了针对创业伦理问题的解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科技研发应当遵循“科技向善”的理念,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机制的建立十分重要。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机制是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从“形式要件”到“实质要件”,均应当体现实体伦理正义和程序伦理正义的科技善治。我国应当构建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二元体系结构:在内部审查结构中,制定具有统一性的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实体性规则、程序性规则,从审查方式、审查标准、审查类型、主体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对科技研发行为和科技产出成果予以规范。在外部审查结构中,建立信用机制及负面清单制度,形塑公众参与式审查模式,以期从源头有效规避科技伦理与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朱春艳  陈凡 《科学学研究》2003,21(3):249-253
文章通过对人之本性、起源、生成、存在和伦理等各方面的学理分析,阐述了在技术许可的前提下“克隆人”存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趋势,提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应该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进,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属自组织现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天生有着向善的本性,因此在克隆人问题上应审慎思考科技发展和传统伦理的关系,在科技和伦理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于雪  李伦 《科学学研究》2023,(4):577-585
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特征将诱发一系列风险,但这些风险往往难以预知和研判,因而可以在社会场景中部分地引入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并通过密切监测其社会影响而试验其可行性。这种将人工智能引入社会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作为社会实验的人工智能在防控风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这主要源于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人—人工智能”的内在关系,因而对其伦理关切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实验解决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但同时,这种实验本身就存在着伦理争议,伦理的二阶性就导致了隐私、“脏手”、欺骗等现实伦理问题。基于此,应当建构面向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框架,即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以研判和防控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潜在伦理风险。通过提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的治理策略,有助于探索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网络信息所带来的伦理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 1、道德相对主义 网络一直被视为传播方式中的“第四媒体”,可见在网络空间中,具有交互性、无中心化、匿名化,所以在网络行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未来学家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一书,试图对人类所谓的“第四次的经济活动或后工业化经济”及人类向这一经济过渡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此书被美国舆论界奉为“集其乐观性未来论大成之作”。因此,它对于我们研究西方未来学,对于我们科学地预测未来、走向未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第一,甘哈曼批判了未来学悲观派消极悲观和限制经济增长的错误主张,倡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给科研伦理带来诸多新的危机:受试者临床试验和疫苗开发医学伦理危机、新冠疫情“短科学”伦理危机和偏离科研伦理标准多重风险危机。这些危机的生成逻辑具有多重性,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及恐慌心理引发试验伦理危机,新冠疫情紧迫性促生不合规科研伦理风险,新冠疫情政治化引发重大医学科研偏移。对此,科研共同体应加强科研伦理危机全周期治理、科研区链域场治理、疫情相关科研伦理审查程序规范化治理,同时应强化新冠疫情相关科研本真的严谨性和科研价值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现有研究对集群企业非本地创新是否受空间距离束缚持有不同观点。立足于多维接近性视角,采用南京、西安和佛山等地114家集群企业数据,通过层次回归实证检验了地理接近性对集群企业非本地创新的影响及社会接近性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即使考虑社会接近性,地理接近性对集群企业非本地创新绩效与创新性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供了“地理未死”的直接证据。另外,表征社会接近性的四个指标中只有部分能显著调节地理接近性效应,说明社会接近性并不能完全“缓解”空间距离对集群企业非本地创新的影响,进而提供了“地理未死”的间接证据。最后,探讨了实证结果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既有研究分歧在接近性整合框架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首先,调查了撤稿观察数据库(RWD)中截至2022年5月21日因“缺伦理审批”或“无患者知情同意”科技伦理失范(EMSR)论文的发表及撤回(包括撤稿、关注、更正)时间、署名作者来源国家及机构、来源期刊及出版商、学科分布及相关撤回原因等状况;结果显示,近年来全球EMSR原因撤回论文呈上升趋势,且中国作者参与的数量增加明显,95.35%的EMSR撤回论文集中在健康科学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其次,结合科技伦理问题呈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强化科研活动全流程科技伦理监管策略;最后,作为期刊人,从压实主体责任的视角,提出了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协同治理的思考和建议:科技期刊可通过对科研者的伦理宣传教育、投稿论文的协同伦理审查把关以及撤稿惩戒等手段发挥协同共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字  刘占军 《科教文汇》2008,(25):210-210
公共政策分析就是根据政策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备选的公共政策中确定何种政策将最有效地实现一套既定目标的过程。其效率性与效用性的统一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政策分析者与政策客体及其本身状况四维一体的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人是社会核心的能力要素。以人为本,不断激发政策分析者和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热情,使政策本身更加体现价值伦理观念,目标上注重人的中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实现当代人和未来人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政策的效率与效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春艳 《科教文汇》2009,(22):222-223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孝”。本文尝试从孟子“孝”思想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方面论述孟子的“孝”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孝的理解和做法,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社会中,很多人没有弄清科学、学术、知识、文化这四者的各自定义及发展、相互区别和关联,以致发表了一些四不象的作品,“稀里糊涂做学问”,经常无意地混淆而降低了工作的价值追求,也影响了这四个领域间的积极有效的合作。弄清这四者的区别和关联,对解决现代人类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军备庞大、债务沉重、人口过多、耕牧地退化等等各种不协调,合力走向“山青水秀、政通人和”的大协调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千虑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两型社会”的提出及建设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巨大问题.伦理建设也将是影响其进程的一个因素.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伦理意蕴尤为重要,“两型社会”是“天人合一”的现实体现,是中华“节俭美德”的再现,是突显“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归属.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所包涵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伦理期待。我们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礼仪风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进程与社会道德建设李彦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造就了中国深厚而浓重的传统伦理文化。这种伦理文化在近代中国并没有由于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介入而改变原有的伦理范式。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没能实现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