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的重要标志是完成工商注册登记。但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后,并不等于转制工作完成。文章就如何理解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制目标和加快转制步伐、正确评价转制效果等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通过分析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应对策,并在扶持政策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构建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公益类科研机构业务活动本身、结果及其目的三方面着手,提出了综合考察公益类科研机构公益性程度的分类改革指标体系。同时,引入模糊因子分析和平衡方差法,为公益类科研机构定级分类评价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4.
对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1999年7月开始,以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为标志的改革,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为进一步推动其健康发展,对其中几个关键问题需要重新再认识、再思考。一、进一步明确改制的目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几年来,从不同方面传来消息说,这些院所转制后创新能力下降了,特别是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削弱了,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对行业、对国家不利。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发的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行业、产业乃至多个产业…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直觉模糊集聚类方法存在计算量大、数据失真和易陷于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基于新直觉模糊相似度量的直觉模糊谱聚类算法。首先定义了新的直觉模糊相似度量方法,然后基于该方法构造了直觉模糊相似度矩阵,根据直觉模糊相似度矩阵求解非规范Laplacian矩阵,在此基础上构建特征矩阵,再使用k-means算法对特征矩阵进行聚类。最后在数值算例上的应用证明了所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学科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是我国科技系统结构布局的重点调整,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积极推进学科结构调整,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突出优势和特点,面对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真正建设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创新的基地。  相似文献   

7.
依据科研机构的基本特征,首先从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创新社会效应4个维度进行分析,选取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构建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然后,建立一个对数模糊优先规划-模糊层次分析(LFPP-FAHP)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改进传统方法求解模糊判断矩阵的不足,而且还考虑更加贴近实际的多时段加权评价对结果的影响。最后,以广东省21个地市的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模型的应用研究,给出提升广东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运南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3):47-48,50
受国有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成功经验的启示,一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也在尝试探索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本文认为,股份合作制适用于这类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材料的撰写与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需要准备的材料进行分析,并对每部分的撰写给予重点讲解,指出材料组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成果评价报告、评价材料的多用途性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直觉模糊评判矩阵的群决策逆判问题。给出一种新的直觉模糊集上的相似度公式,并提出与决策群体意见整体相似性程度最高的"理想"直觉模糊评判矩阵的构造优化方法,利用该评价矩阵来评价专家的评判水平。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特征,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协同创新思想和要素,构建一套更系统、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广东20家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这套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为科研绩效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广东省科研机构建设速度加快,但目前仍存在定位不清、布局混乱等问题。为促进科研机构更好地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服务,本文首先对广东省各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进而结合威尔逊模型与场强模型,测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对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较弱的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各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受创新能力辐射影响的城市对辐射效应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广东省科研机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对平台发展成熟度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平台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帮助平台不断改进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为政府及时了解平台发展状况并制定促进平台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通过文献分析、调研和专家会议,得到平台发展成熟度初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偏好关系群决策方法筛选后得到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测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促进山东省经济区域均衡发展,选取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深入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发展和空间差异特征。首先从科技创新发起能力、科技创新实现能力、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持能力4个维度构建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全局熵权法、改进的灰色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2013—2016年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优化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等提高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缺乏对林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以及对林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国家(推荐)标准,因此基于林草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林草科研院所是林草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定位,对国内外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实践包括评价的体系、流程和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林草领域缺乏人才、平台实力薄弱以及评价机制不活等现实问题,从评价的内容、主体、方法及流程、结果的使用等维度构建我国林草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的逻辑体系,提出要面向国内林草科研院所进行全覆盖的创新评价,即区分不同层级进行评价,并保证科研院所的行政和科技主管部门的协同支持,同时要进行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评价,即对科学研究本身、科学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各个环节作出评价。最后,结合我国林草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要构建以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林草科研院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树立林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新导向,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明海  杨晓农 《情报科学》2022,40(9):130-136
【目的/意义】提高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能力评价的指标合理度和结果准确率。【方法/过程】提出基于事 件树的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能力评价方法,通过事件树分析法从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未来发展潜力、示范 带动能力和产能利用状况五方面组建合理度较高的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分析法构 建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能力评价模型,实现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能力的评价。【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所 提方法选取的评价指标临界比率值、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对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 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创新/局限】本文提出基于事件树的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能力评价方法,选取了合理性较高 的评价指标,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将有效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研究对象的 全面性不足,未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业性信息机构进行创新供给能力评价,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偏向性。  相似文献   

17.
结合科技创新自身特征,从科技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3个维度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广东省总体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3个维度发展各异,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略有上升但波动起伏较大。针对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科技投入、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大人才引进力以及推进技术市场培育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从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建设、创新生态环境优化和科技创新布局四个维度,构建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了我国31个省市的创新策源能力水平,分析创新策源能力的发展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地方省市创新策源能力评价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及39项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39项指标采用增速法进行滚动预测,并测算出31个省(市、区)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化、区域创新格局及区域科技力量空间布局等,对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趋势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至2030年,中国科技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纵一横”两大创新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成为区域创新集聚区;中国科技创新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依旧不平衡,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逐步进入“超越行政区划”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