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引入生态效率概念,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评价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兼与宜居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与宜居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低下;资源类型和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影响较大,二产比重、单位GDP能耗与生态效率负相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则正相关。因此,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生态压力,对于提高生态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陈明华  刘文斐  王山  刘玉鑫 《资源科学》2020,42(6):1087-1098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MinDS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等方法考察其空间格局及演进趋势,并借助分位数回归检验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上、中游地区;②城市生态效率的总体差异较大但呈缩小趋势,下游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始终最大,上游与下游的区域间差异最大。随着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公众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系数逐渐下降,是总体及区域内差异缩小的重要原因;各地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为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提供了一定解释;③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低水平、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助推下游、上游地区分别呈现两极分化、多极分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低、中、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系数均较小,城市生态效率发生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从而导致总体及各地区均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本文采用至强有效前沿面最小距离模型对测度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有效避免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在对其总体空间差异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差异来源,并预测其长期转移趋势,由此深化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时空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4.
将经济单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排放定义为"环境压力",以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煤炭消耗总量、工业COD排放总量和工业SO2排放总量4类环境压力指标为投入,以各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构建DEA模型测算2006—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并考察IEE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2006—2012年间,中国各省份工业生态效率偏低,还存在巨大的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潜力;不同省份及三大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表现明显优于中西部;样本期内,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均展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特征,但提升幅度都非常小。最后,结合分析结果给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经济占重要地位或统治地位的城市的统称。资源型经济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但当资源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之而来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难以避免。因此,找准城市转型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黑龙江煤炭类城市发展为例,全面分析煤炭资源的开采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中存在的社会、生态等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借助非合意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得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效率,在对生态效率与绿色信贷空间趋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阶段研判了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整体生态效率缓慢上升,东部生态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彼此差距较小。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由2010—2014年间的轻微抑制转变为2015—2019年间的显著促进,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高值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生态效率均呈改善作用;现阶段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弱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呈现“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7.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比较高、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的差异。在区分投资型与收费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资源依赖度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高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低于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视角下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整体上,我国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李江苏  孙威  余建辉 《资源科学》2020,42(12):2285-2299
黄河流域是中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范围,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大,研究两者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对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很重要。在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测度了流域内两类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①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均变化较大,生活空间上升显著,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被生活、生产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非资源型城市生产空间被生活、生态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②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三生空间的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较稳定。③对于影响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要素(经济和人口)而言,经济发展更易扰动三生空间变化。在经济和人口要素的影响下,非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较大,而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差异较小,其可能的原因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多样而资源型城市相对单一有关。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两类城市内部。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区域差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生活空间的区域差异,对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产生主要影响。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经济占重要地位或统治地位的城市的统称。资源型经济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但当资源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之而来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难以避免。因此,找准城市转型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黑龙江煤炭类城市发展为例,全面分析煤炭资源的开采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中存在的社会、生态等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0—2017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浙江省整体上生态效率表现较好,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浙东北地区平均值高于浙西南地区。2010—2017年间各地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距呈扩大趋势,存在σ发散特征。进一步使用Tobit模型对浙江省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聚集程度、科技创新水平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为提高区域生态效率,应提升区域金融聚集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而逐渐减弱,由于人力资本匮乏,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举步维艰,接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的互动机制;最后对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君  李贵芳  王育红 《资源科学》2015,37(6):1266-1278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是中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脆弱性及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规避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分类,发现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不仅存在内涵尚未统一、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有待完善,规避建议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还存在重现象研究轻演变剖析、重治理规避轻防范预警、重局部分析轻整体研究等不足。最后,从完善脆弱性内涵和评价理论体系、加强演化机理和预警机制研究、延展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范围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创新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视角考察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耦合作用关系,本质上是创新体系的生物学隐喻。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则是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一,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第二,构建基于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第三,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4.
结合邯郸市发展实际,深入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并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探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科技创新的深层次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为资源型城市专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国内外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相关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劳动力非农业化趋势变缓,省际迁移高素质人口比重较高,资源型城市出现就业困难,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影响劳动力配置等问题,提出以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拓展服务业领域增加吸纳劳动力能力,通过新兴产业发展扩大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就业,实现多元化的劳动就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保障基地,其绿色增长能力成为彰显国家绿色增长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活质量为基础系统,以政策支持为交互系统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评价模型,以2000-2013年17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方法测算绿色增长指数,进行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是评价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依据绿色增长能力的大小,可将中国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创新升级型、发展成熟型、稳步提升型和意识崛起型四个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严太华  胡尧 《资源科学》2019,41(12):2172-2181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合理识别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状态是科学决策的前提。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职能发展与城市-资源关系的互动演变规律,发现城市的优势职能可以合理反映城市发展与资源的依赖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分类方法:按照资源依赖强度,可以静态地将城市划分为强依赖型、中依赖型和弱依赖型;利用资源脱钩模型,可以动态地将城市分为强脱钩、弱脱钩、衰退性脱钩、强负脱钩、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负脱钩6种状态。进一步对107个资源型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资源脱钩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资源型城市转型初见成效,分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地区发展现实。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产业创新模式的理论背景,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现状,利用随机前沿面板模型分析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创新背景下资源型城市3种创新模式的效能。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市场导向型还是技术导向型创新模式下,自主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的交互项都极大地刺激创新的产出;相对而言,资源型城市重视的技术引进在效能提升方面发挥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陈力 《大众科技》2013,(6):302-304
就目前国内工业类型而言,从原料来源角度分析可分为资源型、来料加工型、混合型三种类型,我国西部地区多以资源型为主。由于本土资源难以为继和城市功能结构缺失,以及产业优化与提升等原因,将促使西部传统工业城市转型。而在转型过程中,功能结构调整与补充、产业联动发展、交通物流打造将是西部工业城市转型主要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