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之后的日本,以技术引进促进自主研发,在短短二十几年之中迅速赶超了英美。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改进了在明治时期就建立起来的产官学联合一体的技术引进体系。在引进过程当中,无论是对技术的筛选、技术与企业的配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后续研发、人才培养方面,严密的产官学联合体制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1991-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理论,对国内研发投入、以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为主要渠道的技术转移与创新绩效的动态计量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创新绩效的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而且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创新绩效是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Granger原因.但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均不是创新绩效的Granger原因,国内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与创新绩效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反馈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技术引进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个国家的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测算了从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问题,并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进技术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国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一国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及创新的时滞,本文首先测算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然后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国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进技术与模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一国研发体制是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一国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及创新的时滞,本文首先测算技术引进、技术吸收到技术创新的时滞,然后从多方面对技术引进创新时滞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科教投入、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和加快国企改革等缩短时滞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引进对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高技术与一般技术行业中的差别.研究发现,总体上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对我国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正向影响,但自主研发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强于技术引进.并且,我国工业行业存在着技术引进的门槛效应,当消化吸收投入增加时,出口与FDI的溢出效应也随之增强.对高技术和一般技术行业的分组估计表明,高技术行业自主研发的人力投入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弱于一般技术行业,但资本投入的作用却强于一般技术行业.同时,与高技术行业相比,一般技术行业中出口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1998-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RD两面性和技术引进对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汽车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9.1%,且主要得益于纯技术进步增长,技术效率贡献较低;研发投资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对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研发投资的吸收能力对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研发投资的吸收能力未能与技术引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应当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国外技术引进为辅的策略,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增强RD的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在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中的作用,并在统一框架下进一步探讨这三种技术转移方式与自主研发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自主研发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但国内技术购买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都对自主研发产生了替代效应,但也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提高技术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和自主研发具有互补效应,对技术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各省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后起国家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韩等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是后起现代化国家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技术对外依存度、科技原创力等指标表明,我国技术引进的外溢效应是较低的。借鉴国际经验,要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使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真正主体;其次,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统一领导,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和管理水平;第三,加大经济扶植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0.
国际经验表明,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是后起现代化国家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回顾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实施的30年,技术对外依存度和科技原创力两个指标表明,我国技术引进的效率是较低的.这一方面源于长期的主体错位,另一方面在于我们自身研发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不足.要提高我国技术引进效率,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使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真正主体;其次,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统一领导,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和管理水平;第三,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1.
杨丽君 《科研管理》2020,41(6):9-16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进一步关注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的两大途径: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若实现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途径整合,则有益于缩小技术差距,但整合过程不会自发演进,需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仅是技术模仿,无自主研发创新,无法缩小技术差距。技术具有外溢性,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存在不同程度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以及不同的技术引进难度。以知识产权交易强度为门槛变量,结合门槛模型对比分析发现,2001-2015年整体上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自主研发更显著;知识产权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低知识产权交易强度下的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严重的专利侵权会阻碍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时,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严重,即使短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长期由于自主创新的匮乏,将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了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演进及地区差异的基本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国外技术引进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内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困境及消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实现技术、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国家对于技术引进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必须形成一套机制,有效地对国内企业实现激励、导向和制约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引进后能够消化吸收进行自主创新.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必须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及本土化,技术引进后必须加大研发投入量并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空间交互作用对区域生产率的影响,并将研发投入分为内部研发支出和技术引进支出,检验空间交互作用和研发投入2个部分对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采用1996—2009年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区域间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内部研发支出抑制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对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技术引进支出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正向的影响,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考虑R&D溢出、企业谈判能力的影响,将企业独立研发、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统一到一个两阶段R&D/产品模型下进行考察,分析企业选择不同技术获取方式的条件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溢出水平较低时,具有一定谈判能力的企业存在技术引进动机;当技术溢出水平较高时,企业会选择合作研发进行创新,与谈判能力无关.当企业选择技术引进时,产量提成模式下的社会福利水平高于固定费用模式,但低于独立研发时的社会福利水平,并且与企业谈判能力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1-2008年我国省市区面板数据,对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专利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自主研发和国内技术引进对专利产出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外技术引进对专利产出没有显著影响或者影响作用较弱;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自主研发对专利产出都有显著正效应,国外技术引进只对东部地区专利产出有显著正效应,国内技术引进只对中西部地区专利产出有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0~2012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研究了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产出的贡献最大,弹性系数为0.336,更新改造和技术引进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75、0.129,购买国内技术的作用并不显著。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具有明显的地区效应,二者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以更新改造为主。然后,本文又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四种技术来源冲击下技术创新产出的动态变化,发现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中1111家企业2003-2005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对企业自主研发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技术引进和出口对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从技术引进和出口贸易的不同类型来看,非体现性技术引进对企业自主研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体现性技术引进则没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甚至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高技术产品出口对企业的自主研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传统产品出口对企业的自主研发具有显著的负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高技术产业1995-2016年13个细分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两种不同模式的研发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和滞后效应,并分析先验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本两个吸收能力维度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合作研发型研发国际化长期来看对技术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更显著;而技术引进型研发国际化短期内对产品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但是存在阻碍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说明直接的技术引进尽管将新产品引入了市场,但对产业技术水平难以有显著推动作用。在吸收能力中介作用过程中,先验知识水平在外部知识内化阶段作用更强,并且对技术引进型和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更显著。此外,基于先验知识与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在合作研发型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都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说明学习和知识的有效积累、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是合作研发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国制造业实现地区结构优化和行业纵深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利用SUR方法估计技术引进、外商投资、合作研发、自主研发4种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与技术进步偏向,从结构优化与纵深发展两个角度探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来源。研究发现:发展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为来源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可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技术溢出促进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分别构建以合作研发、外商投资、自主研发为主要来源的技术进步模式,可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与行业特征相耦合,加速行业纵深发展。最后基于制造业区位优势分析,尝试以优化技术来源为政策抓手,统筹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两大目标,提出了技术来源选择方案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