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受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托 ,陈宜张院士负责筹备的“活细胞内化学过程的实时单分子显示问题”研讨会于今年 5月 31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会议由陈宜张院士主持。陈院士在开幕词中指出 ,所有以往对细胞内分子 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及结论 ,基本上都是以浓度变化和药理学效应等资料得出的 ,多少属于推断性质。诚然 ,大家认为这样的推断是合理和正确的。不单单是两个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单个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动力学活动过程 ,它的轨迹 ,也仅仅是从间接测量获知的。迄今还没人看到过单个生物大分子在具体的活细胞环境下是如何运动和如何…  相似文献   

2.
细胞中蛋白质所实现的许多功能需要特定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是有效检测活细胞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重要工具。该技术依据荧光蛋白的重新构建验证PPI。对PPI及该荧光互补技术进行概述,介绍其起源及理论依据、应用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量子点在生命科学的应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量子点荧光探针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荧光标记物。该文主要就量子点的荧光性能,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生物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4.
绿色荧光蛋白(GFP)是源于海洋生物多管水母体内的一种发光蛋白,这种蛋白结构很特殊,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下可以发射绿色荧光。适合用作普通的报告标记,尤其适合于活体细胞或组织。GFP基因能在活细胞内稳定表达,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癌症免疫疗法通过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目标,涉及到免疫T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肿瘤或抗原呈递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受周围微观环境热涨落的影响,精准探测这种力学信号是免疫疗法面临的重要挑战。单分子技术具备高时空分辨的优势,能够克服环境热涨落的影响,通过实时测量单个生物大分子的时空位置、结构转变、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等定量参数来刻画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将单分子技术应用到免疫疗法相关的研究中,精准测量免疫疗法涉及的受体—配体的力学相互作用和自身动态结构,将为免疫疗法的发展提供单分子尺度的思考和见解,实现物理学和免疫学的交叉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24):6-7
生物大分子凝聚态调控细胞命运可塑性国外学者在解析家族性直肠癌基因A P C突变体功能易感性时发现了APC的重要调控蛋白EB1。但是,EB1如何招募众多的APC类蛋白(人类基因组显示约有1000种含SxIP基序蛋白)与动态变化的β-微管蛋白结合,一直是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与分子病理学未解答的问题。对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中国科研团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2月20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     
《科学中国人》2023,(1):16-17
<正>植物中具有相分离潜力的蛋白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方晓峰、邓海腾等人合作,利用大规模、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同时建立高通量的检验蛋白相分能力的体系,筛选和鉴定了8种植物的相分离蛋白组。相关成果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生物大分子凝聚体是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通过相分离形成的无膜细胞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从拟南芥的幼苗和花组织中的细胞裂解液中鉴定到985个具有相分离潜力的蛋白,为研究植物中生物大分子相分离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4.受体(receptor)受体是次于细胞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它能与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信号分子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和机体产生功能和功能改变。人之所以能闻嗅出饭菜、花果的香味,不仅因为这些物质分子散发到鼻腔中,而且在于人的鼻腔黏膜中存在500万个被称为嗅感受器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态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学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生物器官变异的分子机制、生物体内有机大分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演变与环境长期变化的关系以及其它生命层次生态现象的分子机理等。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学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解决诸如转基因、克隆技术应用中的生态安全、环境与人类健康等重大问题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结构生物学是以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础来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现已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主流。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测定以及与生物大分子发挥生物功能相伴随的动态的结构变化。生物学分支学科中的一些热点、重点都必然也必须在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水平上得到最终的彻底的阐明,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这种飞跃将带给人类一个崭新的世界。本文简要介绍结构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子成像     
文章讨论了分子成像的含义、价值、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与前景等,重点总结分析了最新分子成像方法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了我国在此领域研究的现状,基于分子成像的重大发展前途,建议我国重视分子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1世纪生物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开展了以修订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建设电子教案、探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和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为内容的教学改革。既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注重传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对生物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One striking feature of molecular rotors is their ability to change conformation with detectable optical signals through molecular motion when stimulated. However, due to the strong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synthetic molecular rotors have often relied on fluid environments. Here, we take advantage of the solid-state intramolecular motion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 molecular rotors and one-dimensional fibers, developing highly sensitive optical fiber sensors that respond to ambient humidity rapidly and reversibly with observable chromatic fluorescence change. Moisture environments induce the swelling of the polymer fibers, activating intramolecular motions of AIE molecules to result in red-shifted fluorescence and linear response to ambient humidity. In this case, polymer fiber provides a process-friendly architecture and a physically tunable medium for the embedded AIE molecules to manipulate their fluorescenc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ssembly of sensor fibers could be built into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which are adaptive to diverse-configuration for spatial-temporal humidity mapping, and suitable for device integration to build light-emitting sensors as well as touchless positioning interfaces for intelligence systems.  相似文献   

14.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勤  袁笑一 《科技通报》2005,21(1):110-114
分子印迹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本文阐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该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若干应用,提出了分子印迹技术将为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等观点。  相似文献   

15.
高鹏飞 《科教文汇》2011,(3):107-107,141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方法。从课程教学特点入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基于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课而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该文从课程总课时数的安排、实验内容的选定、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这门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莉  董静 《科技通报》2007,23(3):360-367
综述分子标记在大麦耐非生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发育基因效应、野生种或地方种的变异、遗传(QTLs)图谱等。现代引种和育种过程引起物种的遗传变异趋于狭窄、多样性减少,由此可能加重疾病、害虫和非生物胁迫等危害的潜在威胁。发育基因对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多态性效应;野生大麦和原始地方种为提高耐胁迫性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大麦遗传多样性的分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野生种质优良抗性,更有效的选择耐(抗)性基因型。文末从正反两方面简要讨论了分子标记在大麦耐非生物胁迫遗传育种研究中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体内生物计算模型是基于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分子以特定的形式互相协作、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型,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产生的前沿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研究使得人们可以深入理解生物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获得对这种能力的有效操控,这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医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介绍了近几年在体内构建分子逻辑电路、分子状态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水稻为主,小麦、鲤等为辅,利用野生种、农家品种和主栽(养)优良品种等种质资源,综合运用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分子模块,揭示水稻复杂性状全基因组编码规律,发展多模块非线性耦合理论和"全基因组导航"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优化多模块组装的品种设计的最佳策略,建立从"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为实现全基因组水平多模块优化组装、培育新一代超级品种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文章介绍了该专项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内容、进展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20.
表界面分子自组装与调控是分子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研究表界面分子组装与调控有助于深入理解对分子吸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吸附组装结构等科学问题,有助于发展新型纳米材料,制备新型纳米器件。本文以本课题组近年研究工作为主,介绍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研究固体表面分子吸附组装以及如何调控分子组装结构的部分结果,包括分子吸附,主客体分子组装,组装结构调控等内容,并分析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