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教师是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力量,只有大学教师的转型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的转型。教师的伦理道德、高深知识的创新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推动大学教师转型的根本,而大学教师转型的目标是实现学术职业的专业化。树立学术和市场结合的教师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竞争的自我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大学教师面向市场的专业素养等大学教师发展方式是促进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世纪大学发展中,从事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世纪大学盛期,大学教师以学术为业,其专业活动具有神圣性,专业组织具有严密性,专业地位具有崇高性。然而在中世纪后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教师专业活动的神圣性、专业组织的严密性、专业地位的崇高性逐渐丧失,中世纪大学开始走向了冰河期。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衰交替、大学教师的角色变化中可以看出:大学教师就是学术职业,其信仰是学术之魂,其理性是学术之光;更重要的是,学术职业是信仰与理性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大学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本文从大学教师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 ,在分析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之后 ,认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研究者、教育者、知识分子三者的统一体。作为研究者 ,其根本特性是为学术而学术 ;作为教育者 ,其根本特性是热爱学生 ;作为知识分子 ,其根本特性是深刻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行为方式的形成,是其角色认同与职业操守共同作用的结果,角色认同和职业操守构成了教师文化的灵魂。大学教师角色的背离以及职业操守的沉沦是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文化颓丧的集中反映。角色的迷惘导致了目标与行动的错位与错误,其结果是操守的沦丧和事业的受阻。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构的根本路径是回到大学教师的本分上,并捍卫学术尊严和推动学术发展,而营造和呵护自由之境,是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构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不同于一般教师,大学教师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求大学教师担当不同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其责任与使命的核心是"教育爱";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其责任与使命的核心是追求真理、追求学术;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其责任与使命的核心是通过社会文化批判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正确认识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对于探讨大学教师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职业是一种学术职业。随着大学职能的演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迁,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在横向层面发生了功能性和类型的分化,即教师由原来"单一身份承担单一功能"发展为"单一身份承担双重功能"再到"多种身份承担单一功能或多元身份承担多元功能"。明确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概念与内涵,进而明晰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内在规定性,这是构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体系的理论逻辑,也是解决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带来的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实践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焱 《江苏高教》2012,(3):88-90
大学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术人,学术人是其职业的本质属性,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现代大学老师的学术人角色存在育人职能淡化、科学精神式微、功利主义凸显、学术道德沦丧等异化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样,如现代大学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失重的评价体系、不健康的学术环境等。因此,重构大学教师的学术人角色刻不容缓,重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学者使命、学术原则、大学文化等几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术职业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中世纪的形成、近代的发展及其现代的转型三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职业价值理念,即“以学术为生”和“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已成为西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灵魂和指导大学教师建构自身学术职业生涯的根本原则。西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规律性、经验及所面临的挑战,对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又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高素质、高质量的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支撑。现行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下,部分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功利化价值取向明显,教师管理制度对象相对区分度不够,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优化周期长,教师伦理道德管理监测制度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制约了大学教师自我学术劳动力的解放,滞缓了"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双一流"大学必须建立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秉持学术至上的教师管理制度设计理念,确保教师管理制度的价值正确;立足教师学术职业、学术劳动的基本特征,建立大学教师分类分层管理服务制度;参照学术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趋势与特点,适时调整优化大学教师待遇激励制度;全覆盖从严大学教师道德伦理标准建设,坚守大学教师履行学术职业的最底线。  相似文献   

10.
大学学术副校长的角色和特征——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香港科技大学(HKUST)为例探讨了大学学术副校长的角色和特征。总的来说,大学学术副校长演绎着校长的协助者、学术领导者、院长的合作者及教师的服务者等角色,并在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需要斟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也要考虑参与评价活动的个体或组织之间行为伦理的合理性、公正性问题。大学作为伦理性实体不仅自身存在着伦理关系,还要以自身伦理的实践为学生和社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担负伦理道德代言人和伦理道德教育家的角色,高校教师作为“学术人”也要遵循一套学术伦理规范。大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所以大学教学内在地具有伦理属性。教学评价是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其具有特殊的伦理品格。在实践上,教学评价的目的应为师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评价主体应包含教师本人,评价内容应该全面且侧重师德的发展性,评价过程应公开、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此背景下,大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理应上升,但实际上,学术职业地位呈现出衰落之势。为此,学术人员必须以学术为本,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主动学习,刻意发展;同时应建设和谐、柔性的大学制度环境,采用弹性的评价考核机制并使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以促进学术职业地位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发展与大学教师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存在必然导致其主体大学教师的分层与分类,即学术职业的分类分层。从学术职业的分层分类的视角出发,大学教师的发展具备多样性,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教师发展有其各自的特点。大学教师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学术水平——基础理论、学科理论、跨学科的知识面;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师德——学术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为更好实现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应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制定不同的大学教师发展制度,按照大学教师的不同层次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灵活高效的培训形式和项目,健全大学教师的专业组织。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一方面是社会支配阶层的代言人,体现一定的行政性;一方面是社会公共的代言人,必须保持其作为知识人的独立人格。这两个角色体现出大学教师的学术性与行政性之间的悖论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所以要合理对待大学教师的这一对角色矛盾。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一方面是社会支配阶层的代言人,体现一定的行政性;一方面是社会公共的代言人,必须保持其作为知识人的独立人格.这两个角色体现出大学教师的学术性与行政性之间的悖论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所以要合理对待大学教师的这一对角色矛盾.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7.
学术评价的目的在于保证学术的严肃性,保障学术活动质量,建立规范的学术秩序与环境。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主导着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方式,其价值导向依次为: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大学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术评价制度不仅使大学偏离了其学术评价的目的,且极易引起学术道德的失范。完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需要"破""立"统一,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政府退出评价主体;加强社会参与,推行社会中介评价机制;强化同行评议制度,完善同行评议方法;形成约束机制,建立学术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既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教育专业场域内,又在社会的公共场域中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两种角色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因而,大学教师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的困境,无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或社会进步的层面,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必须重新建构与正确定位:"专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角色建构的起点,"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碰撞是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是大学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9.
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角色的内在品性,但不同教师对角色的认同和选择存在不同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学术人"取向关注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发现和创新,"教学学术人"关注青年教师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与传播。两种取向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现实问题。现代新型"学术观"成为两种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点,也成为平衡"专业学术人"和"教学学术人"张力的逻辑归旨。因此,把握大学青年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构建公平的青年教师学术职业评价制度,强化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衔接,完善青年教师分类培养体系等,是重构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人"角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作为"学术精英"和"社会良心"的大学教师,虽然心理上有着知识分子的角色归属,但实践中却难以担负起社会批判的历史责任,其根源在于现代大学教师"学术自主性"和"人格独立性"的缺失。真正践履社会批判的使命,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这一前提条件,并采取适切的路径选择,即批判要理性清明、"通向根基",且以自持和内敛的品性保持对社会介入的恰当距离和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