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课程评价的实质是课程实施后的价值取向。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学生获得教育的质量,它不仅反映在就业数量上,更主要反映在就业的质量上。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应突破传统的仅仅以学校为参照对象去制定评价标准的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求,所以课程评价应以是否符合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是对课程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促进学生发展是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即校本课程开发应面向个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面向未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评价活动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是对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纲要>虽从原则上指出了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但还不够具体、明晰,需要进一步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代表认为: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两者之间倒是可以用“整合”一词。在课程设计方面,代表们提出两种设计观,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实施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教学宽泛,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课程评价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幼儿园课程评价改革,以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发展为宗旨,以多元化为课程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针对过去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误区,进行了新的观念定位与实践探索。即规范了几种适宜的幼儿发展评价方式,重点研究了表现性评价与成长记录袋评价在实践中的应用;构建了山西省幼儿教师、园长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幼儿园检查验收评价策略的选择上,依据山西省情与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导致课程评价侧重认知目标,忽视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强调以预设目标为尺度,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由专家、教师完全操纵,学生成为评价的旁观者。本研究以多元化评价作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提倡一种动态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种评价模式必须以一定的教育或课程理念为依据,高职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无疑对我们课程评价模式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课程评价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以人本主义,摆脱“工具主义”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谋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现实需要,遵循课程评价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需要坚持“持续发展”价值取向,追求“人本自然主义”学术取向。为使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落到实处,还需要确立合理评价范围和适宜的评价标尺,运用“档案袋”“公示”“综合评定”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现代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科学地实施课程评价已经成为课程研究中重要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回应性评价模式等几种。当前,大学课程评价还存在着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课程评价不考虑社会的需求、量化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评价管理不健全这样一些误区和不足之处。因此,现代大学课程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对象、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化,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罗环 《教育导刊》2007,(9):8-11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1〕任何一名从事教育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取向,它综合了人们对课程哲学、社会、文化、方法论等方面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较高的角度来认识课程的问题。本文在对传统课程价值取向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1.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作为新课程新思路实施的依据和课程改革取向及成效判定的准绳,需要接受社会不同人群的价值评判。课程标准评价的实质是课程价值标准的评价。课程标准评价的实施,需要创建以对话为特征的评价机制。课程标准评价过程是网状交织的多重对话过程。课程标准评价的研究应致力于对话机制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是学校课程评价改革关注的焦点,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以“甄别选拔”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甄别性学生评价向以“促进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学生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14.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现代课程评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评价模式。不同课程评价模式的思维方式甚至思想方法的变化,都内含着不同的课程评价框架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模式,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发展性课程评价的自身特点,借鉴混沌理论的启示,形成了由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的开放的三螺旋结构,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高校本科教育三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探讨了四种典型的本科课程模式,研究了高校本科课程的五种发展趋势:课程人本化、人本创新化,人文科学化、科学人文化,专业基础化、基础综合化,素质专业化、专业素质化,标准多样化、国际通用化,以期对高校本科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丰富高等教育课程理论。  相似文献   

16.
课程评价突出表现为以选拔与淘汰为价值取向的考试评价,作为分数的符号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分数符号具有诸多的交换价值。课程评价能以符号代替真实,其根源在于课程评价的表征要求,而质性评价主观性强,在国家层面上是无法操作的,所以课程评价最终以分数符号居于主导地位。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反映了分数符号与社会的交换,分数符号代表课程的社会功能实现程度。分数符号不是简单的符号,它是有价值的,它凝结着学习者学习时间的累积,对学生来说,分数在一定意义上是时间累积的等价交换。分数符号与教学也有交换,评价与教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忽视评价的教学就是在否定课程目标,当教学没有目标时,教学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学习的目的与价值正在发生根本变化,这一变化在我国课程改革深化阶段提出的学科素养发展目标中清晰可见,学科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科理解。学习价值诉求的改变对高质量课程评价提出了强烈需求。课程评价不仅需证明并促进深度学习,而且其自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活动,其基本价值诉求是学科理解,核心观测点是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此相伴的路径可概为:与真实生活建立关联,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以学科实践为取向,设计复杂课堂评价任务;将评价转化为“教师研究”,提高教师课堂评价素养。  相似文献   

18.
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概念理解一方面在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意发展上有某种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是模糊、片面的,给课程改革实践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通过对评价概念的发展回顾和新课程评价理念的价值取向、实质、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分析,提出自己对过程性评价概念的理解,指出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整体改革的成败。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这必然就要求课程评价从各个方面都发生转变,以适应改革的趋势。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缺陷,在此简要分析与评判以往的课程评价,并在新课改的视野下重新认识和厘清课程评价,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课程本身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探索和研究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具有确证美育课程定位、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完善、助力美育功能实现三个方面逐级递进的价值。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循证实践逻辑、实践范式逻辑、人的“未完成性”逻辑。通过协同多方评价主体,增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整合多元评价内容,探索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制定多维评价标准,追求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优化多种评价方法,探寻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创造性,建构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