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引发的法律纠纷,已成为转型期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亟待应对的重大课题之一。纠纷的实质涉及学校公共管理职权(公权力)与学生个人权利(私权利)的平衡。从理论上厘清学校与学生之间因管理而形成的法律关系有助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作为学校,既不能假国家公权力侵害学生的正当权利,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诉求而放弃国家赋予的管理权力;作为学生,既要有保护个人正当权利不受侵害的“维权”意识和诉求,同时也负有履行学校依法管理职权的“护法”义务与责任;作为法院,既应介入此类纠纷,又不应干预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的行使,做到依法介入。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同时作为受教育者,又有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厘清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法律纠纷的实质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方面应弘扬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既不能滥用权力侵害大学生的正当权益,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诉求而背弃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责;作为学生既要提高“维权”意识,也负有履行学校依法管理职权的“护法”义务。  相似文献   

3.
高校应该实行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明确高校的义务,限制高校的权力,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把确立学生权利主体地位作为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同时,大学生也应提高权利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这样才能平衡协调好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矛盾,促进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依法治校原则的确立,如何使高校明确权责,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对法治含义的模糊认识,造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学生权利而忽视高校管理权力的现象。对高校权力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学生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构建,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资源.在法治精神视阈下,研究大学生权益的行政法保护对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法治理念,促进大学生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权益.针对大学生受教育权、民事权利、社会政治权利、申诉救济权及其他权利受侵害,通过探寻大学生权利受侵害的主要原因,从行政法角度,以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为视角,通过培养大学生维权意识,建立多样化的大学生维权途径,坚持依法治校保护学生权益,建立完备的高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增强纠纷解决有效性,增强高校大学生权益的行政法保护,提高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和谐校园的构建以保障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表达为前提。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和诉求欲望较强,但学校提供的诉求渠道存在知晓度和利用率偏低且不够畅通等问题。高校应转变管理理念,全面推行依法治校,建立常态化的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引导学生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中,由于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因此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利往往被忽略,甚至被侵害,这已成为由来已久的问题。高校学生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主要有立法、观念、执法方面的原因。加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的对策是: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要把"教育法规课"作为必修课开设;树立民主的师生观;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法制化。  相似文献   

8.
从人性理念解读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发现新规定有四大创新在大学生、教师、高校和社会的价值冲突中,要求以大学生的发展作为价值的起点和中心;依法行为,既是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大学生恋爱和结婚是正常行为和正当权利;学籍管理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利益。但新规定也有三大缺陷对大学生社团仍有误区,对差生的发展权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生存权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不断深入,高校在履行管理职能时与大学生权利产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生既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特殊的法定权利。其权利意识的增强既反映了我国依法治教取得的成就,也对现代高校管理提出了挑战。文章首先对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依据进行了界定,接下来对大学生权利意识常见误区进行了剖析,最后就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高校传统管理中权力过大而侵害高校学生正当权利的诉讼案屡见报端。如何使高校明确权责,实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后高校自身改革、自我完善的重点。为此,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学生处分申诉制度、严格司法审查制度、保障学生诉讼权利的行使等手段以使矛盾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彭云杰 《教育科学》2012,28(4):62-65
大学生隐私权是大学生就读期间依法享有的,对属于自己私人生活范畴的事项依法自由支配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一项人格权利。高校管理中,大学生隐私权的侵权方式主要有非法干涉大学生"隐的权利"和非法侵犯大学生"私的权利两种类型"。当下我国高校管理中,保护大学生隐私权亟须从理顺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和引入正当法律程序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形势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深刻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现有化解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其实效性较差。随着群体性事件法律化解机制方面的研究日益完善和依法治校进程的推进,将法治路径引入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也必将取得实效。高校应转变管理观念和模式,以学生为本,确立通畅的校生协商机制,重视学生的利益表达,完善校内申诉等学生权利救济途径,有效化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学校与在校学生屡屡发生的维权诉讼中,日益凸现出公立高校与学生关系的法律规制的模糊和滞后。关键的问题是在于,公权的运行机制与私权的利益平衡机制二者之间,由于公权运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公权力扩张渗透到私权法律关系中所造成的学生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问题解决的关键也就应当着眼于实现对高等学校的公权力的法律规制。其侧重点也就在于厘清、明确高校公权的权力边界,高校公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原则,切实保障学生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4.
葛新斌 《教育学报》2005,1(6):23-27
所谓“高校学生身份处分权”,是指高校依据法定事由剥夺学生的法律身份及其受教育权利的一种管理权力。与旧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2005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高校学生身份处分及其权利救济的制度安排上,体现了注重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法治精神。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主要不足之处,则在其排除了学生寻求司法救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路径出发,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应有的法治理念和应遵循的法律规范,提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核心是维护学生权益,并从树立学生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学校管理制度,疏通学生权利主张渠道,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实现等方面论述了如何保障学生权益。  相似文献   

16.
公立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一方面,其办学自主权已初步确立,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仍不明晰;另一方面,公立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存在合法性、合理性问题.从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及与学生的关系入手,对公立高等学校的主要法律关系进行梳理:公立高等学校之于政府,具有独立和服从的两面性,之于学生,又具有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7.
从价值论的角度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价值就是大学生即价值主体对法律的终极精神即价值客体的需要关系,其具体形态包括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价值本质是法育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认同不仅会促使大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且能够唤醒大学生的爱国本能,有利于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与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学生学籍的管理是高校行使管理权的内容。高校管理者的自主权不是民事权利,而是法律授权和政府下放的准行政权力;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剥夺这种权利的理由应由法定,非依法不能被剥夺。  相似文献   

19.
主权是一种最高权力.作为权力,它也像其他的无形或非物质利益一样,只是权利即法律上充分必要资格的对象或客体.权力本身不是权利.作为利益,权力和主权可以成为占有的对象或客体,但占有不等于所有,无权占有根本不算"有".想闹独立的人宣称台湾已"有"主权,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在法理上是不通的.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政治区,台湾没有国内、国际公法上的权利和独立法律人格,因而没有主权,也不可能是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权利维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维护是大学生权利实现要求增强的迫切需要,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权利维护日益关注,要求校方、社会和法律渠道尊重和保护大学生权利,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维权实践。通过对大学生权利维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如何保护大学生权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