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与“术”在翻译教学各环节中本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在现实的翻译教学中却存在“学”与“术”分离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分析了翻译教学中“学”、“术”分离的真实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学”与“术”有机统一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各类意义进行了类比性的互动体验,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隐转喻、关联、识解等认知加工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通过对应、增删、置换、转喻、改写等“创”“仿”手段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和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现代的美国读者在熟悉的现实空间中促发了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在时代语境下所生成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出入”说论述了诗学中的审美活动,诗人在“入”的状态下,全身心地融入客观对象世界,抒发真情实感;在“出”的状态下,以超然的姿态描绘事物,“出”与“入”共同构筑了完整的审美活动。朗诵艺术创作审美过程与王国维的“出入”说意涵有相通之处。本文结合经典作品,从入乎其内、所见者真,出乎其外、创造“高致”,“出”“入”相系、整体和谐三个方面探索了朗诵艺术创作审美表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该文针对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脱节问题,提出了大学新生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根据作者对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五点过渡教学尝试:“分级补词汇”、“集中补语音”、“分散补语法”、“语感促听说”和“习惯促读写”,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获得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正确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5.
赵鹤 《考试周刊》2012,(6):88-89
作者分析了目前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解决策略,即通过增加和改变听力“热身”活动方式,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扫除听力过程中的障碍,提高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是“归化”还是“异化”的过程始终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而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把翻译的发起人要求,译者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要求与期待考虑进去再去谈论翻译的策略则能更好地在具体的翻译情境中使用“归化”和“异化”手段。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然后讨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てぃゐ”是日语持续体的标志,由于前面接续动词种类的不同,造成其用法复杂,难于掌握。汉语主要用动态助词“着”表示持续意义,那么,作为持续体,两者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联,从对照角度出发,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对译实例,探讨“てぃゐ”和“着”的语法意义,找出两者的对应关系。通过比较,希望对日语教学和翻译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却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其首要症结在于,由于该争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翻译理论之用”的思维泥沼和误区,而忽略了其他两个与“译学建设”相关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之“源”及翻译研究之“本”。此外,还存在两个原因:1.虽然学界、译界对“翻译实践”的理解均已超越语言转换,但学界没有对已过时的定义进行更新;2.互联网条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以引导我们的讨论走出僵局、并朝着更具成效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言,尤以其蕴涵的“先忧后乐”思想被世人所歌颂和效仿。本文通过溯溪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对这一名言中“先”和“后”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香港浸会大学谭载喜教授结合西方和香港某些高校所倡导的“全人”培养教育理念,提出了翻译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即“全人”翻译教育和“翻译教育金字塔”,并运用图表和阐释的方式对其进行描述。这一教育方法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翻译教学中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人名翻译通常以音译为主,遵循“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原则,但是这两个原则往往不足以解决人名翻译中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存在的外国人名翻译的混乱状况,分析和探讨其成因,指出这两个原则对人名翻译规范解释力的不充分性,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旨在促进外国人名翻译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浅析“翻译作坊”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筱明 《广东教育》2009,(11):36-37
本文根据“翻译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的依据和分类.分析了“翻译作坊”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步骤,以期为高职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和美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异”。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后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顺着全球化的趋势,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增多,西方翻译理论的地位不断提高,而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却不断遭受贬低。作为中外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和“目的论”也是学者们长期以来比较的对象。该文通过比较“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严复的“信达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旨在加深对二者的认知和思考,重新思考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要求农广校教育必须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寻找更加适合“三农”需要的教学形式。本人通过多年教学研究,总结出“双引入”教学法,通过实践运用,是一种符合当前农村需要、深受农民欢迎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好教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