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及教育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非正式组织理论运用于高校组织的管理实践,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特征和对正式组织的影响,并最终提出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控制其消极作用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小艳 《文教资料》2007,(25):35-37
大学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高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阐明了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来引导高校非正式群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杨连俊 《考试周刊》2011,(43):198-200
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并且对正式组织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大学生中也存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或者叫非正式群体),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和高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实践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正式组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与利用。本文通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对高校非正式组织进行梳理,明确其内涵,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弄清楚其分类和作用,为正确引导高校非正式组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文章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况、形成原因、类型、内部模式、目标方向等方面状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应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方法及对策,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章阐述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忽视了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高校正式组织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着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足、就业信息传递不及时、社会资源整合匮乏和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引导不利等问题。非正式组织能够有效支持正式组织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给予信息共享、情感支持和资源利用的便利。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应该辩证地看待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引导非正式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努力实现学生就业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接着论述了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包括加强重视,积极引导;辨别组织性质,对症下药;利用“领头羊”传递正能量等。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作为社会众多非正式组织中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高校管理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相关要素、总结高校非正式组织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加强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几点建议,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且长期延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规模、内部模式、形成原因、类型、目标方向、交往频度等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How do informal learning organizations work with schools as part of a broader educational ecology? We examined this question through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wo collaborative efforts whereby informal arts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a children’s museum and a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worked with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to redefine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Grounded conceptually in organizational theory, our study identified factors that enable and constrain collaboration across the formal-informal divide. We argue that examining the dynamics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as occurring within a regional ecology of diverse learning organizations and broader institutional contex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outcomes of joint work. Our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designing collaborations between schools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ir respective strength, as well as the broader regional educational ecology in which they reside.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院校实行学分制条件下,提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效能,要做到:树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理念;完备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管理的个性化、法制化、民主化;构建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a strong tendency in American Jewish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Jewish education. This is not always possible for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asons. One factor is the separate nature of the formal education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institutional goals and directions. Moreover, the formal educational agencies tend to hire staff that are not capable of dealing with informal education. They look at Jewish education as the transmission of cognitive skills; Jewish knowledge is viewed largely as a set of skills which demands long hours in classroom situ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nform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like the Jewish communal camps (in contrast to the ideological camps such as Camps Ramah, Morasha, Habonim Camps, Young Judea Camps, etc.) are generally social-work-oriented agencies. They do not always perceive themselves as the transmitters of Jewish culture nor as change agents in the complex process of Jewish identity. There is an unspoken tension between Federation-supported camping agencies and communal educational agencies.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体系应包括:建立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加强学生组织建设,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我教育空间;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求自我教育的良机;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实现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管理中,每个个体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根据"场依存"与"场独立"学生的不同特性来设计不同教育管理任务,可以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生认知风格的强项,使其达到性格优势互补,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管理中,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与研究都是十二分的重视。如对班主任、班级设计、班级机构等正式组织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非正式组织的关注明显不够,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班级管理有较大反作用力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解剖,着重分析“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的教育策略等,突出“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在整个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中的非一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并以其自身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场域。充分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适应高校德育变化的新特点,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和杨贤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民教育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通过对同时代两位教育家的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梳理两位教育家在学生发展方面的观点与理论,比较两者在不同教育流派影响下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构建的异同,由此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机 制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社团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学生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社团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重视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抓好社团骨干建设,加强社团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