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预习是学生的事,因为它关乎学生是否能先于老师的引领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而不仅仅停留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那么,如何让学生乐意打开课文并走进文本? 预习也是老师的事,因为它关乎老师是否能在教学之前准确把握学情,做出更贴切的预设,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牵着老师走".那么,如何让老师对预习的指导和评价不缺位? 在实践中,我寻找到这两者的交集——让学生的预习从自主命题开始.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就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为例,谈谈我的学生是如何以命题的形式来进行预习的.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拥有,能让阅读者"厚积而薄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读"。一、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促进学生阅读小学阶段是给阅读打基础的阶段,要在学生的心里牢牢地种下阅读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读"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  相似文献   

3.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和自学空间,不仅能解放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我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预习是绝对必要的。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预习,让预习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或者回答超出了教学预设,老师该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引导?如何避免在课堂上造成尴尬?如何借机提升课堂效率获得课堂生成?这些问题常令老师担心发愁,生怕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让老师尊严扫地,无地自容。十分"庆幸",也许因为我备课准备充分、课堂井然有序、学生配合默契的缘故,在我教书以来,居然一直没有遇到真正难倒过我而让我无法下台或者能让我借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意外"。然而,在执教《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5.
预习,简而言之,就是在老师正式上课之前,学生先去接触所学内容,并学习相关资料。要想在课堂上完成英语教学,预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一、明确预习任务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  相似文献   

6.
现在听到很多的呼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要以教师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那么,学习真的是学生自己的事吗?作为一个老师,是否真的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呢?怎么放手?能完全地放手吗?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一次上课经历。  相似文献   

7.
<正>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语文老师误以为本文只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写鸟,所以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作者真的只是在表达"我爱鸟"吗?如何品读梁实秋的这篇作品呢?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实效性呢?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现状(一)对预习不够重视有些教师自身不重视学生的预习,布置预习时过于简化,形同虚设。一些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举手才能发言已经是惯用的课堂教学常规.那么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规定,教师是如何看的?学生又是如何理解的?它是否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发生在一年级课堂上的一件事,使我对"举手发言"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教师在课前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还要进行预习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汇报,展示预习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例如,在教"老师伴我成长"这一课前,我让学生采访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然后在课堂上说说  相似文献   

11.
正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多学生愁眉苦脸,写作时抓耳挠腮。学生为何对习作不感兴趣,是他们天生讨厌这件事吗?当然不是。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拾习作兴趣,让他们乐于写作?一个有趣的题目,自由的表达空间,自主、合作的评改方式,就可以让习作有趣起来。一、让题目变得有趣类似于"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等等写人系列习作,还有"记一件有趣的事""记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记一件事的习作,写来写去总是这些题目,怎么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呢?如果换一个题目呢?我们给常规的习作题目做了适当的改变。例如,我们常常会遇见介绍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12.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13.
昊建冲 《考试周刊》2012,(86):90-91
预习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因为充分预习,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加容易理解。而小学英语的预习,应该立足于积累单词和句型,朗读对话和语篇,并会用英语简单表述单元的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所得,还能说出自己的疑惑,等等。当然,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我们要给予明确的任务,有针对性地预习,效率会更好。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去做,才能落实预习内容,培养好学生们的预习习惯呢?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人的发展为本。"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四个"让"。一、引导预习,让学生自觉学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背景我最怕教散文。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似乎最常见,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却最多变,如何立足文本特质和学情特点教好手头的散文?如何做到既有情,却不一味流于"说"情而脱离"读"文字呢?这都是困扰着我这个新教师的事。师父陈智峰老师曾提出:"怀人散文贵在‘传真’,重在‘传神’,而旨在‘传情’。"我深以为然,并以此为索引展开了本次的《老王》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一般地,凡是以课堂作为载体,学生在教师引导行为下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并评价的行为都可以看做是"文本解读"。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都是师生互动的载体。教师在静态文本的范围内进行课堂设计,而学生在固定文本的认知里实现预设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为科学及有效的解读呢?一、以趣导学,促使学生走入文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主动性,首先要将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咽喉,是学习的起点。如今,我们构建的高效课堂,预习更是前提保障。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事半功倍地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外开花课内香"呢?一、预习的过去式常见到语文老师上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若硬着头皮上,课堂上则出现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究其  相似文献   

18.
各种教学模式中,对于预习的重要性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因为没有时间而没有很好地完成预习内容,预习作业题的设置让学生觉得无趣因而不去完成等等,导致后面的所有流程都不能很好地开展,最后是老师感觉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也觉得没有多少收获。如何能让学生对预习的内容更有兴趣,完成预习作业更有积极性,预习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王晓丹 《辅导员》2013,(22):46-47
<正>在很多课上,我们会看到老师的强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老师试图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全部倒给学生,以至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在我眼中,若一堂课老师能放下身段,像班得瑞的《风的呢喃》般轻柔、舒缓,学生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绚烂绽放,那一定是一堂好课。那么,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呢?在不断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教学《杞人忧天》时,笔者不禁想到了这句话。这句话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学生耳熟能详,以至于教授文本时,笔者认为只要学生预习到位,就不难弄清文章大意,理解文本主旨,寓意就不说自明,学生也很快就能够搞懂。但是,学生真的懂了吗?是不是教学到这个程度,我们的教学就算完事了呢?我想未必,如果真这样,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特别是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的教学就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老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