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关键学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取得不小的成果,培育了大量的教师教育研究学者。文章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发文数量、被引频次和h指数等多项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选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29位关键学者,并对29位关键学者工作单位、性别、年龄、发文年份进行统计分析,从"学科创造者"的角度,了解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国教师教育学科建立和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关键学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研究是人的活动,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活动有着众人的参与,各人的活跃程度不同,影响程度各异。本文将在一个学术领域参与程度高、有很强影响力的研究者定义为关键学者。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数据库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发表文章数、被引文献数、被引文献比例、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的计量分析,从中选出16位最具影响力的关键学者,并进而对这16位关键学者的工作单位、指导硕士论文数量、历年发表论文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从而进一步展现了这16位关键学者的学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要世界大学的各种排行中都把拥有一流的学者作为衡量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评价指标或特征。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学者,学者的内涵是什么,人们并不清楚。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三个不同时期学者的不同内涵。最后提出现代的学者应该拥有四种相互关联的学术水平,即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应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大学的各种排行中都把拥有一流的学者作为衡量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评价指标或特征。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学者,学者的内涵是什么,人们并不清楚。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三个不同时期学者的不同内涵。最后提出现代的学者应该拥有四种相互关联的学术水平,即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应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应用ISIHighlyCited提供的数据,分析高引学者跨国学术流动的几种情况,包括不同学科高引学者跨国流动的比例、高引学者的地域分布及成长背景等,讨论了高引学者跨国流动的得失及大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学者治学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学者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缺乏,大量制造“学术泡沫”;不顾研究的客观性,学术交易之风盛行;师生之间成为雇佣关系;学术抄袭剽窃现象屡见不鲜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既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学者个体自身的主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学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真正成为社会道德底线的维护者;其次,学者的学术研究应使价值无涉的认识论方法和必须考虑价值问题的政治论方法达到平衡;第三。要完善、改革现行的学术制度,创新学术制度。  相似文献   

7.
伯顿·R·克拉克通过对不同大学类型中不同学科的教授进行访谈,对杰出学者的形象进行了描述和归纳,认为杰出学者的形象随着大学类型和学科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教学和科研对于杰出学者的重要性因大学类型不同而不同.他的大学杰出学者形象观既较好地诠释了杰出学者的本质特点,对当今我国大学杰出学者形象的界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又恰当地表明了教学与科研对于杰出学者重要性的差异,为我们进一步明晰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以及进行学术评价提供了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著名大学的金字招牌,既不是行政御封的,也不是自我标榜的,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来自于历史的长期积淀,来自于社会的普遍公认。不同的著名大学.各有各的著名之处,所有著名大学都是南名牌学科、知名学者和优秀学术构成的。名校的定律是:学校的知名度与学科、学者与学术的知名度成正比,与名牌学科、知名学者和优秀学术的衰减度成反比。穷尽一切力量去维护这一定律.努力提升学科的品牌、学者的品第、学术的品位,是著名大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领导型学者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能够提出学科愿景、整合学术资源并率领学者实现共同学术目标的学科带头人。基于国家重点学科的调查分析,笔者以领导型学者为大学学科带头人进行角色定位,其职责是引领和实现学科发展。领导型学者的权力构成包括个人权力和职位权力,能力构成包括学术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变革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期刊学术水平进行评估时,单个使用期刊h系列指数或者期刊影响因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局限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合理应用影响因子、h系列指数等指标,真实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是当前各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作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试图探讨的是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中的位置与作用。具体而言,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被忽视的学者在场;2.遗产学者的角色与功能;3.学者的诉求;学者的在场会在不同层面对遗产的存在与制造构成深刻影响。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学者称为遗产的“第五个主体”。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3):119-12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体育旅游学者总体情况、发文量、文章被引量和论文高被引次数4个方面,对我国体育旅游方向学者学术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术成果最具影响力前5名分别是于素梅、张小林、周道平、刘少英和姜付高;从事体育旅游研究的人数众多,但人均成果较少且研究时间不能持续;研究内容不够广泛且研究热点鲜有见刊;高等院校已成为体育旅游学术成果最重要的产出地,吉首大学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奠基主要依靠20世纪30年代前出生的一批前辈学者。依据年龄和成长背景不同,可将课程与教学论前辈学者划分为两代。随着课程与教学论学术队伍逐渐实现新旧更替,这些前辈学者相继离世,他们的名字似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今天.回顾前辈学者的成长背景,追忆他们的职业生涯与学术人生.我们后辈当自觉、自省,铭记他们的开拓引领之功,继承他们的学术思想,推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者     
《中文自学指导》2006,(6):F0002-F0002
蒋述卓:(1955-),广西桂林市灌阳人。1977年起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中系,获学学士、学硕士学位.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学批评史专业学习,师从名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1988年6月毕业获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暨南大学中系任教。曾任暨南大学学报主编.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中系教授、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教青部中国语言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中古代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府、广东省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等。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相似文献   

15.
海内外学者有关家庭教育要素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欧美学者、我国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有关家庭教育要素的观点,对家庭教育要素的称谓问题、研究的学科视角问题及其结构与成分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家庭教育要素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个大类和相互“联结”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淮师学人     
淮阴师范学院历来有良好的学术研究传统,也涌现出一批像于北山、周本淳、萧兵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学者。近几年,校内有一批学者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显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彰显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集中展现这些学者的学人形象,我们推出“淮师学人”栏目,专门介绍这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简历、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与学者     
教师与学者的关系大概有两种:纯教师和纯学者的关系:教师兼学者的关系。在高等院校,相当多的教师既当教师,又做学者,偏向学术:在中小学,多是纯教师,只有极少数人勉强算是学者:在研究院所.基本上都是纯学者。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学者的天职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教师和学者没有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8.
王敦书先生的《贻书堂史集》堪称博大精微、深入浅出的学术精品,凝聚了打通中外、探古创新的学科精髓,洋溢着尊师重道、文人相亲的学者精神;饱含着这位古稀学者对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对学科发展的不倦思考及对前辈同挤的不吝感激。  相似文献   

19.
从“教师”走向“学者”——论大学转型中的教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转型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已成为众多大学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大学教师的成功转型与发展,而成为学者是大学教师转型与发展的方向。学科是学者的土壤,学科的组织化、合理的教师遴选与评价和分流机制的构建、学术本位的文化氛围营造是大学教师走向学者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妇女与性别研究作为“学”目前在世界各国已遍地开花,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从事研究的学者们所做的“学问”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个人?为类人?为人类?为学术?为现实?为政治?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问和困惑,本刊以“学者的责任与使命”为题组织了这期“笔谈”。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经历“现身说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在历史的前行中她/他们已经担当起了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本期笔谈的作者,大都从事妇女与性别研究多年,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实际行动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里希望能和更多的读者共同来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