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的复杂性及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忠 《江苏高教》2002,(2):90-92
教育对于发展个人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个人就业收益有着显著作用,但又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教育与个人就业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调协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谈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教育与个人就业之间的关系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确定性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确定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促使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性的外因;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选择、高校办学以及就业市场的特点,是其主要的内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教育与个人就业之间的关系正由过去的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个人对教育的选择、学校办学以及劳动力市场工作搜寻的一系列特征,是这种转变的内在根源。建议: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转移和分散不确定性。即采取引导和尊重个人的教育选择,改变依靠国家计划替代个人教育选择的手段;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增强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以及对劳动力市场自我适应的能力;放松和改进政府的教育管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政府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增强政府教育决策的透明度等措施,将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控制在适度、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应运而生,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本文从高等教育自身和课程设置的角度(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如何更好地解决教育与就业之间关系不确定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黄振宣 《高教论坛》2014,(7):100-102
当前教育与就业之间呈现的不确定性关系以及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是大学生就业中高校责任有限性的现实依据。厘清大学生就业中高校的有限责任,明确它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研究们对教育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个人就业收入中的作用,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发生了某些转变,研究们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重要的环节。毕业生对未来的选择,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关系重大的,尤其是新形势下,应引导毕业生用正确的择业观去思考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与个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教育事业的进步,也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就业视角看大学教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使就业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有责任帮助学生就业的大学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应重新思考大学教育的价值,对其进行理性选择,以满足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信任。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价值是多样的,但面对就业困境,现实价值成为大学生的首要选择。在这种现实价值的指引下,突出专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格教育和开发新的教育模式成为大学应有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特指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的变化情况,风险与不确定性是等同的。利用分位数回归估计方法,以来自我国城镇居民的样本,对我国个人教育投资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存在明显的收益变动性,即存在教育投资风险;教育投资风险与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仅仅通过投资取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来减少工资不平等是不现实的,教育投资风险的分担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应引起有关决策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和平具有普世价值。教育是通向和平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在中国学校教育中和平的主题并不彰显,教育与战争之间的隐性结盟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充分的重视。暴力商业化和暴力娱乐化驱使大众传媒中暴力泛滥。和平教育的核心部分是防止战争和暴力的教育,中国和平教育包括人权教育、发展教育、生态环保教育、多元文化相互理解的教育等多个主题。倡导和平教育要求改变教育范式,反思和警惕现行学校教育中竞争主导、国家利益主导、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范式;从具体实施手段来看,冲突化解教育、性别敏感教育、文化敏感性教育等是学校和平教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司法警察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模块,即通识教育模块,目标是将学员培养成真正的人;法律教育模块,目标是将学员培养成守法公民;职业教育模块,目标是将学员培养成合格警察;专业教育模块,目标是将学员培养成实用专才。  相似文献   

13.
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教育探讨的热点.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一种修正,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通识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一种关键性的修正与补充,同时对我国高校的发展也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审视大学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国外通识教育的贯彻情况,探讨中国高校办学思想的时代性改进.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与智育有各自的功能和特征,二者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开展劳动教育,但在实践中二者仍呈失衡状态,智育被过分重视,劳动教育则被公众淡化。对劳动教育与智育二者关系的探讨,有助于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五育”体系中的价值,劳动教育与智育的一体化发展是提高劳动教育成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实施个性化教育改革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识,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其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个性化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潜能,为学生提供满足个性化学习的教育资源,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应积极营造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并为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教育哲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思,召唤思的转向。存在论在教育中的到场,召唤教育哲学从"存在"的维度重新追问教育的本真存在。存在论的融入帮助教育先行从"教育存在""教育如何存在""教育存在着"这三个维度区分"教育是什么""教育如何是",以及"教育是着"的存在论意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育是什么",而在于"教育如何是"。在基础性建构方面,存在论的到场优先烛照出教育与世界的存在性关系,教育展开世界、实现世界,教育与世界相互召唤、相互照映,并相互贯通;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存在论揭示出教难于学,教的本质在于"让学"这一生存论教学观;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共属一体的关系,师生之间相互成就、相互馈赠。"做一名教师仍然是件高尚的事",从而在共在、共栖的教育之境域中实现教育"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近代以来我国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赫钦斯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不同的侧重,他们分别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视角,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融通.实用主义与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互补性,需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二者,从而真正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融通.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教育研究中的“中国研究”,即强调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及中国教育自主性的教育研究,“中国人及其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教育经验与教育知识的可能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存在的根基所在。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文本性存在、生命性存在和过程性存在。提出“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知识”的命题,其宗旨和意义,一是追寻以“中国人”为基点的教育研究;二是为人类教育学界作出中国人的贡献。当代中国教育知识界对人类教育学界的贡献,体现在基础理论、基本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双向构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就绥化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现状做了初步的考察与分析研究,目的是了解目前绥化地区特殊教育师资的现状,以便针对其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措施,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研究结果表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特殊教育专业修养不够;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传统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向全纳性教育、融合性教育发展的趋势下,目前绥化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是很难适应这一趋势的,这势必会影响本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