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主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空间隐喻是人类最重要、普遍的体验。人类有意识、有把握地借助空间隐喻来构建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空间隐喻的产生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发展到空间本身的生产。口头叙事用声音覆盖住一定范围的空间,剧场、影院和音乐厅等实体空间容纳了形形色色的叙事交流。戏剧是前工业时代最具人气效应的大众传播,为使人们集中注意力,演出方面需要筑起环绕整个剧场的"声墙"。评价和议论也是叙事消费的重要方式,一些注重"被看"的消费者甚至把传播场所当作社交平台。今人电脑屏幕上不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弹幕),使消费者产生和人边看边聊的感觉,微信群中的"聊天"亦属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影院中的环绕立体声把观众与银幕世界包裹进一个统一的听觉空间,模糊乃至消弭了两者之间的界限。罗兰·巴特声称小说世界与咖啡馆、立体声音响有相似之处,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以各种声音的对话为中心,中国古代小说则努力用书场感征服读者。叙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生产听觉空间的行为,今人采用的叙事手段越来越丰富,但从实质上说仍未摆脱对听觉交流的模仿。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隐喻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其中的空间隐喻则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领域,是语言中最为基本的隐喻类型。空间隐喻既是语言现象,又透析了一种思维现象,它对于英语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同一隐喻产生的各个隐喻之间呈现出系统性。空间隐喻的系统性是以人类的身体体验为物质基础。以"up"为始源域的各个隐喻在表达向上的方式、位置、程度等呈现出多样性,它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人类好的、积极的方面,但由于它们都基于相同的空间物质文化体验,因而这些隐喻之间围绕着表达好的、积极的意义构成了一个系统。同样,以"down"为始源域产生的各个隐喻围绕着表达坏的、消极的意义也呈现出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尹正  邓欢 《考试周刊》2008,(5):141-14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空间隐喻是最基本的隐喻类型.本文运用隐喻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人体隐喻的研究,探讨汉语"脸"的空间隐喻,并提出,汉语既可以将"脸"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又可隐喻为一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52):30-31
足部运动一般有始点、终点、路径。在多维空间里,足部动作的种种体验便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足部动作词衍生出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足部动作在空间中的移动概念而来。本文首先找出各项足部动作词的语义特征,据此作为足部动作隐喻的原型范畴,其次运用"概念隐喻"及"空间整合"理论,找出汉语当中由足部动作所形成的隐喻词语,从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象图式,进而归纳其中空间隐喻的类型,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语义属性的核心内容和语义焦点。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棱柱形模式"证明了汉语和日语均存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连续体";通过考察与空间场所有关的日语惯用语及其汉译,明确了日汉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上存在三种对应倾向,并进而指出"认知激活"和"规约性"是造成上述对应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语言学界,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理解、表达的,因此,空间隐喻对于人类抽象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20多年来,空间隐喻的研究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有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远、近"的空间隐喻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基于此,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远、近"的空间隐喻异同,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空间隐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间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介词英语中 ,空间隐喻应用之广泛 ,表达之形象更为突出。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几个抽象概念中 ,空间隐喻以其系统性、广泛性、形象性充分表现了人类语言发展中隐喻思维及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红楼梦>中的空间隐喻,特别是"上下"、"高低"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空间隐喻的一些基本规律:那就是向上的一般都是向善的、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向下的一般都是向恶的、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隐喻和语篇之间关系的研究促进了对两者认识的协同发展。在隐喻通过语篇获得了实证数据支持的同时,隐喻在建构和组织语篇中的能动作用也日渐显现。而隐喻作用下的语篇则由被动的数据解构体转变成积极的生成空间,具有可识解性。我们认为,语篇空间是一个由隐喻绘制的认知图,隐喻图绘的详略度、突显度、视角和动态性等识解手段,赋予了语篇意义和生命。据此,本文以Virginia Woolf的演说"女性的职业"为例,论证语篇空间意义识解过程中隐喻的认知图绘功能,为隐喻应用研究以及认知语法介入语篇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空间的认识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空间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场景,更是一种抽象的社会构成,是空间中各主体间的社会互动。高校布局作为一种地理空间,具有区域性和层级性特征。同时,高校布局作为一种教育空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从空间视角对高校布局结构进行审视,可为探讨高等教育活动的空间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有利于形成对高校布局结构新的研究思维与视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广泛收集英汉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比了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隐喻在概念层面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英语中更多用"自己在动"的隐喻,汉语更常用"时间在动"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该课程是一个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适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初心"的完整生态空间系统.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生态空间系统的中心,"以大学生为中心"是该教学生态空间系统建构的需要,也涉及培育大学生成为生态发展主体目标任务的实现.对此,该课程的教学应建构"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纠正其生态失衡问题,同时优化其生态空间环境,以提高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借由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讲述其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中的普遍意识:白人、富人的优越性和高贵性以及黑人、穷人的落后性和贫贱性。白人作为社会空间结构规划者将这种白/黑二元对立借由物理空间及物件物品的对立进行体现,形成列斐伏尔所谓的二元对立种族空间表征,规训和强化种族秩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手语中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共有"上-下"、"前-后"和"左-右"三种类型的时间空间隐喻。分析表明,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发生的理据性和动因与汉语大致相同,均符合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体验性"观点。但也应同时看到,中国手语和汉语对某些时间空间隐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如前者缺乏"未来在后-过去在前"的隐喻表达,因此在对聋人进行汉语教学时,应当着重厘清两种语言的不同,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聋人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状态、地位、数量"3个概念域中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湖的概念做了一番梳理,从超越时代、跨越地域的叙事境遇,权力角逐的官场、豪侠争霸的武林,纷繁复杂的社会、瞬息万变的人生等三个方面对江湖这一中国武侠电影的隐喻空间进行了论述。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江湖"包容万千的文化意像,给以"江湖"为题材的文学艺术贡献广阔的"叙事空间";中国武侠电影所着意刻画的"江湖",实质上就是人间社会的隐性再现;武侠电影是在用"江湖"隐喻"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活跃其中的人们的"瞬息万变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空间隐喻的体验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系统性、多维性和与文化的一致性。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