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静 《考试周刊》2012,(56):108-10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心理适应能力,顾名思义是指心理适应的能力。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态度、情感、性格特征、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心理适应可分为不随意适应和随意适应。前者是指上述诸方面在周围环境孺染或影响下,不需作出特别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而后者则要求个体以意志和理智来促使自己适应环境。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一、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浅析由于现有教育条件和…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学习心理素质结构、学习心理差异以及学习心理干预是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社会适应为指向的研究是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省内几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不高,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引起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加强情商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活动理念] 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目标之一;同时,培养高一学生的主动适应意识,将为其高中三年的生活奠定基础,积累资源.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初入学,原有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所带来的适应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适应不良问题,培养积极主动的适应意识,探索解决适应问题的办法,感受新集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生存挑战赛心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教育与职业》2005,(17):62-64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了“大学生就业生存挑战赛”,同时对参赛的20名大学生和对照研究的40名大学生进行了与就业生存相关的心理对比测验。测验结果显示,参赛大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稳定性和自信心方面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此次活动,使参赛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在社会中的就业定位,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对今后举办此类活动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但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家长、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所谓的健康是指:“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运用有关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多种途径、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与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所谓心理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科学而系统的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是:健康指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的定义,意味着衡量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必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综合评定,而这就是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面对多元化的职业类型和职业要求,高职生就业初期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需要经历职业心理适应的过程.文章从高职学生心理适应的过程出发,指出高职生心理适应期存在定位偏差、职业压力和情绪波动等特点,并从增强健全的自我意识、加强自我调控、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心理辅导在培养和增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方面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 ,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 ,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择业意识和面对竞争的心理准备,但同时也存在着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职业适应水平偏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使之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和全面化;以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为依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等6个维度的能力构成。调研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偏低、各项具体能力发展不平衡、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政府要不断完善机制,转变职能,出台政策,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高校要以社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提升就业能力新模式;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主动与高校配合,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条件;大学生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14.
体育运动的特征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意志品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运动的特性决定了体育运动在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说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希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加大体育锻炼的分量,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级、2004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发现,阿坝师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整体状态较好,但在情绪心理、人际交往心理、适应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忧郁、交往障碍、适应欠佳、学习缺乏热情等不良心理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种人人都具备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考察民办初中生的学习自控力问题,抽取漳州地区民办中学的576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试。方法问卷调查法。结果民办初中生的自控力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结论针对民办中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应该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进行心理训练,来提高民办中学生的自控力。  相似文献   

19.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选择和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实践动机因素、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四种基本要素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涉及生理成熟、知识与技能掌握、经验获得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呈现参与性、自我反思和体悟性、持久性等特征。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作为主导型教学模式一直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和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问题必然会游离于主导教学模式之外。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急需高等院校创造性地选择和重建一批新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问题主导型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专项技能训练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索从视觉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调节学生非良性的抑郁心理,运用提升视觉安全和视觉心理的快乐适应方式来开展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护理。探讨视觉艺术教育的精神之一是融入社会主流意识、校园文化、教师教育和家庭氛围的共同媒介和促进体,进而成为调节学生抑郁心理的辅助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