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课堂教学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教师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二是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这使得师生尽管吃很多苦,却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低.学生思维锻炼不够的现象:三是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教师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常态课.重字词,翻译,教师常常“一言堂”,逐字逐句串讲.基础知识落实了,课堂却沉闷不堪,让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公开课,重表演,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学生却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追求文言文教学“活”与“实”的统一.陈翠微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学生惧怕作文、讨厌作文的现象。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4.
我刚参加工作时,对一些“好”学生的喜爱是情不自禁的:喜欢他们的彬彬有礼.喜欢他们的勤学好问,喜欢他们的聪明智慧,喜欢他们的听话乖巧。而对“问题学生”却不然,就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印象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文章的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相似文献   

6.
王晶 《考试周刊》2010,(7):225-225
音乐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音乐课时。老师正在认真地介绍:“2,4拍的含义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但有些学生却心不在焉;上音乐课时,学生在乱七八糟地大声唱歌,老师急得直喊“停!停!”但学生却毫无反应,仍然我行我素地放歌课堂;上音乐课时,老师正在弹奏钢琴.大部分学生唱着歌曲,但有些学生却打闹、嬉戏、追跑起来,对此老师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些学生,一“吼”就是十分钟……  相似文献   

7.
徐庆红 《学周刊C版》2014,(2):182-182
在快乐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怕写作文.二是教师教学作文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感困惑和疲惫.而学生的习作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而快乐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意写作,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体现“让作文快乐起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学生心灵.从多渠道入手.让学生打心底里乐意写作文。  相似文献   

8.
徐静 《四川教育》2005,(4):18-19
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大为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却又有失落的现象;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见仁见智”地发表见解.自已却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的思维偏差不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不予纠正.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进行总结.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的“自主”演化成了“放任自流”:有的重视了“突发性”的生成.却忽略了课前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成了“临时抱佛脚”;有的瞻前顾后.缺乏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走到哪里就在哪歇”,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有的也进行了引导.但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封拓展和深化,教师没有起蓟“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沦为“机械J}复,i有的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哪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巨大的变革面葡特别是变革的初期.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非坏事,因为它说明了教师观念在变、课堂在变.但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现象中隐藏的问题.更不能任其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功亏一篑”。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它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融、共事智慧快乐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离不开教师主导的。为此.我们把教师主导作用失落的一些现象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廓清认识.以期我们课改实践的步伐能迈得更坚实一些。  相似文献   

9.
现状篇 毋庸讳言.如今的学校德育工作太难做了:三令五申教育学生不得吃零食.而学生照吃不误。甚至越吃越猖獗;明文规定学生不能进“三室一厅”.学生还是偷偷摸摸,变着法子去网吧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三番五次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破坏公共财产,学生还是置若罔闻.课桌椅、门窗屡有破坏;铁性要求学生考试不能作弊,作业不能抄袭。学生还是屡屡违反。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明确规定学生不得谈恋爱,而“地下游击队”却如“星星之火.燎原一片”;苦口婆心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学生却嗤之以鼻。认为大惊小怪。不合时宜……总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美术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美术学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的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出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探索的动力.学习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育界是尽人皆知的“至理名言”,每个数学学习者都可以从中体味出几分道理.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工具,问题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利器.  相似文献   

12.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几乎是各科教师所公认的。然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祖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泳.却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早已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电脑》2008,(7):96-96
我是很痛苦.因为我是一个“傻瓜”,别人都叫我“傻瓜”。 在店里买东西.发现店主多找了钱.我返身回去把钱还给店主。胖店主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好学生。”正当我美滋滋地走出店时.却听见店主小声地说:“真没想到,这世上竞还有像她这样傻的人。”  相似文献   

14.
听朋友讲过一则故事: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大半还是听不懂。于是这位老师发火道:“笨死了.讲了这么多遍还听不懂!”旁边有一位学生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是啊。笨死了.讲了这么多遍还没有讲清楚!”于是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哄笑……故事不长.却久久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也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阅读活动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存在严重危机。有时我们发现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阅读.可走近一看.他们手中的读物无非是卡通漫画和流行杂志一类的书。向他们了解平时的阅读情况:回答也大多是看些作文选编和学习辅导材料。可见.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种浅层次的平庸化阅读活动。然而.我们的学生却迷恋于另类文学.对流行的“色情卡通”“暴力口袋书”情有独钟.孰不知这些“另类”课外书是精神的“禽流感”。  相似文献   

16.
宽容的魅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教师也是爱学生的,但他们爱的都是一些“金凤凰”“白天鹅”.而对“灰姑娘”“丑小鸭”类的问题学生轻则不屑一顾,重则呵斥、羞辱、体罚,结果造成了,这类学生的逆反心理。泰戈尔有一句爱情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间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现成品”泛滥的文化“快餐”时代,教师选题可谓“衣食无忧”,信手拾来都是教自己的学生让别人去考吧!不少考题严重脱离了随教而考,从学而问,在认知“火候”未到之时却“智慧大餐”而至,极易造成学生艮考厌学情绪.面对此情,无不感叹:“它山金玉”不抵“陋石”自砾.教师自主命题意识的淡薄和能力的缺乏,越发暴露出:它是推行有效教学一大软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9.
感情真挚是优秀作文的基本要求。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话、自己的话。”作文应当是学生表达自我的载体,彰显个性的平台.而感情匮乏、语言苍白、内容假大空却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笔者常常感到,明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却总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表述。  相似文献   

20.
王作槐 《甘肃教育》2005,(12):20-20
一般来说.聪明的学生都能读好书。但我们发现.个别智力很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好,而有些智力中等的学生却成绩优异。我们也常听到学生说:“我最爱上XX课”、“最讨厌上XX课”.爱上的深成绩就高,不爱上的课成绩就低,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就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