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观察—理解”模式采用开放性评价,通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即利用参与性观察,多角度收集信息,在共同协商不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改善评价对象的教育行为。该模式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通过建立组织系统、收集评价信息和进行评价分析等操作过程来进行教师评价;对建立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丰富校本教研形式以及形成经验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观察-理解"模式采用开放性评价,通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即利用参与性观察,多角度收集信息,在共同协商不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改善评价对象的教育行为.该模式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通过建立组织系统、收集评价信息和进行评价分析等操作过程来进行教师评价;对建立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丰富校本教研形式以及形成经验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中需要建立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评价共同体。在评价共同体内,教师作为被评价者,评价者,评价体系的构建者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应该注重他们的专业发展需要及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作为评价者,应该同时注重学生的认知学习成果评价,情感学习成果评价和心理活动学习成果评价,以实现精英评价向大众评价的转变;教师作为评价体系的构建者,应该积极参与整体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通过搜集有用信息,参与评价设计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评价共同体内各因素的平衡及相关人员的分工合作,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教师,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评价,是多角度的全景式评价,能激发被评价者对工作的主体感,满足被评价者信息沟通的需要,增强被评价者的职业认同感,只有掌握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使这一评价模式为教育增添活力。  相似文献   

5.
教师评价是教育工作和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我国长久以来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教师一直是作为被评价者,接受学生,同行,学校领导的评价。而忽略了教师本身也是评价者,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自我评价的方法和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对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评价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对于课程评价制度的理念认识基本正确。但是,理念与实践之间仍然存在很大距离。使教师成为课程评价者的制约点就在于教师的评价专业性不足。因此,必须通过专业学习,使教师形成作为课程评价者的专业认同。  相似文献   

7.
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首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教师评价需要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采取多种方法搜集评价资料,从而对教师个人的资格、能力及表现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8.
观察—理解和控制—量化是学生评价价值判断的基本范式。从学生评价实践看选择倾向表现为以控制—量化范式为主,逐步向观察—理解范式过渡,综合素质评价则以观察—理解范式为主,探索其与控制—量化范式的结合。调查表明,师生均认为,在学业评价上控制—量化范式和观察—理解范武应结合运用,注意发挥纸笔测验在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优势,而综合素质评价,尤其是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应注意观察—理解范式的运用。学生评价价值判断基本范式选择以明确评价目的。构筑“问题中心”选择机制;借鉴他人有益经验,树立“权变”的选择思想;广泛征询意见,推行“渐进式”的选择原则;借助现代评价工具,实现两种基本范武的有机结合为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实施评价的基本做法 1.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者。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我们将评价者由单一的教师发展为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共同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以与学生民主平等的态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评价一定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学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要制定评价者和评价对象认可的评价体系,增强真实性和准确性,强调评价的可信性;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行国家,解析美国华盛顿.杰斐逊学院教师评价系统的内容、程序、方法、组织设置、质量保障体系等,可以发现华盛顿.杰斐逊学院的教师评价系统是基于学校定位、教师发展需要、学生立场、被评价者的尊严、制度公正而设计的教师评价制度,可以为我国高校的教师评价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开辟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康涅狄格州教育者评价和发展系统》发布.该系统从教师实践的要素和学生成就的要素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前者包括对教师表现和实践的观察以及家长反馈,后者包括学生的进步以及全校学生的学习指标或学生反馈.评价者在一学年间基于教师这四个方面的表现对教师进行评价,给出教师最终的等级、评定及反馈.学校和地区则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整体上看,该系统体现了设计者对教师支持、赋权、鼓励和发展的愿景.  相似文献   

13.
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教师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惟一标准,评价者只限于检查者,教师本身完全处于被动挨查的状态。这种评价难以对教师作出全面、系统和客观的真实评价,从而也难以发挥激励和改进的评价功能。我们既要发挥评价对教师的甄别功能,还要发挥对教师的教育、激励与改进的功能,使每一位教师的素质都获得最大的发展。与新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适应的教师评价制度,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而应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家长共…  相似文献   

14.
绩效考评是学校实施绩效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和管理的手段。教师工作绩效的考评应“任务绩效”、“周边绩效”相结合;在考评中需关注基本的要点:考评方案与标准,评价者与选择评价方法,收集考评信息数据,开展与结果的分析评价;注重纠正绩效考评过程中因荣誉与优先效应、趋中倾向与定型效应、趋同效应与理解导致绩效考评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测量与价值的判断,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发现,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评价者应当在评价过程中实现专业化,自觉运用量化与质性相关方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及时向教师反馈评价,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教师评价仍然存在量化与质性方法的杂糅状态,出现杂糅的原因在于奖惩式教师评价仍然存在、评价者评价素养仍然不足,以及教师负担仍然过重。教师评价要立足于教师发展本身,厘清评价领域量化与质性的基本方式,并寻求量化与质性在教师评价的最佳结合方式,以推动教师评价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对教师专业以及良好教师形象的不同理解,决定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不同选择。将教师定位为“反思性实践者”,就意味着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需要一种能检测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评价范式——基于表现的评价。基于表现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所遵循的理念包括检测全面而整体的素养、引发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档案袋评价法、微格教学评价法、课堂观察评价法、开放性试题与小论文是基于表现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标准化测量的局限性、教师教育与评价的发展困境、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最为核心且根本的——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对优质师资的呼唤,促使教师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教师表现性评价强调基于明确的标准,使用专业的判断,通过直接观察被评价者的反应表现来评价被评价者在真实情境中的技能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并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其结构要素包括表现目标、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3个部分.教师表现性评价具有一切行动基于指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师评价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绩效考评是学校实施绩效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和管理的手段.教师工作绩效的考评应"任务绩效"、"周边绩效"相结合;在考评中需关注基本的要点:考评方案与标准,评价者与选择评价方法.收集考评信息数据,开展与结果的分析评价;注重纠正绩效考评过程中因荣誉与优先效应、趋中倾向与定型效应、趋同效应与理解导致绩效考评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在方案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多元化角色。教师作为观察者、指导者、参与者、反思者、资源开发者和积极的评价者组织活动,指导儿童,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人才的评价可能出现在许多情况下:一是社会组织评价,这样的评价对被评价者和人才使用者都有较高的价值。这种评价既可能是被评价者要求的,也可能是用人单位组织的,还可能是社会公认系统组织的(有如今天的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二是学校评价。学校对自己培养的学生进行评价,只要是公正合理的,同样能作为社会用人的基本依据。本文主要以建立学校自己的评价系统为出发点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