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逆商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力是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名词,但二者的发展轨迹是相同的,最终目的也相同。逆商教育与大学就业力的显性和谐表现为:逆商教育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中的抗挫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逆商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力的隐性和谐表现为:逆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竞争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校应届毕业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定性、定量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在就业力理念基础上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体系与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从而帮扶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逆商指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或理解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大学生缺乏逆商的诸多表现和危害,说明进行逆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成长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实现教育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通过引导大学生自我提升逆商水平、在实践和模拟情境中开展逆商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强化逆商培养。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创业及其逆商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季学军 《江苏高教》2006,(2):103-105
随着我国机构化就业向个体化就业方式的转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综观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历程,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在制约创业者创业的诸多能力中,逆商的缺乏为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逆商培养已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措施对大学生实施创业逆商教育与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解决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就业鸿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英国高校重视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吸收雇主参与课程设计、将就业力嵌入课程、重视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获得、重视创业教育以及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本文拟对这些措施和经验展开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商高低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个人全面发展而言,逆商比智商更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弱以及一系列校园惨剧的发生,都突显了高校进行逆商教育的急迫性。鉴于此,本文对高校实施逆商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大学生就业逆境的出现,由此引发的社会悲剧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逆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面对就业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过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挫折认知教育、科学设置就业逆商教育内容、科学运用教育方式、构建就业心理防御机制等途径加强就业逆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逆商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梅梅 《职教通讯》2012,(14):44-46
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双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双困女大学生在就业力的表现不利于及时就业,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为改善双困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提高就业力水平,应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力的指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王绍让 《教育与职业》2012,(12):100-102
大学生就业力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匹配是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文章在对当前企业用人标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品质维度等相统一的"KMC立体化"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以期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他们面临学业、就业和社交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逆商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依据已有的逆商量表设计逆商调查问卷对湖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少部分学生的逆商低于正常值,且存在男生逆商整体上略低于女生的现象.结合访谈法总结出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大学生逆商的三大主体因素,依此构建"三位一体"的逆商培养模式,并指出应主要通过提升父母素质、学校开展分学期"处方式"的教育、社会营造良好环境等措施来保障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性别刻板印象会阻碍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预先设置性别壁垒,对他们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将男女学生的发展固着定型于各自的性别角色,使学生欠缺从事多种职业所需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素质;造成职业和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窄化女性学生的就业面向和择业范围,弱化女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助长男生的优越感和女生的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职业期望值以及自我塑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应当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吸收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教育引导和心理干预相结合,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造就兼具男女两性优秀品质的"和谐发展的人";以"和谐发展的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改变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开辟更加广阔自由的前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2.
论数学能力对就业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力决定大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用人单位急切需要的能力。而数学能力是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弱直接影响就业力的强弱。只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才能提升就业力,从而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3.
职业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分析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一般由智慧胜任能力、实践执行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个性特征四个因子组成,具有发展性、独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力有利于其成才和就业,也有利于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在培养职业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过程中,高等学校是外在的主导因素,个人努力则是内在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生进行逆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挫折和逆境,树立战胜逆境的信心和决心,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发展,对其在逆境中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逆商教育的途径与举措包括;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来锻炼提高逆商指数水平,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逆商指数水平,在实践和模拟情境中开展逆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通过心理引导来培养逆商。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目前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发展不匹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抓好落实,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指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同时这也是他们寻求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砝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一个主要因素是就业力的缺失。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就必须从智商、职商、情商等方面进行培养,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发展和培养高校学生的逆商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良好的逆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借助文献资料法,在对逆商的涵义理解,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以及体育课程中的逆商培养目标设置探讨的基础上,较详尽地阐述体育教学中逆商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逆商的介绍,分析了逆商培养对创业者与创业教育的作用与意义。逆商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创业者的自信心,面对逆境的正确思维反应方式和抗挫抗压能力。针对逆商培养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增设逆商培养课程以及通过专门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创业者逆商水平,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综合商数,促使更多大学生能够成功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解决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从把握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路径选择,即完善制度和政策,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保障;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根本;加强职业品质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关键;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保证;走校企联合之路,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加强医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就业市场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降低期望值低层次就业;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学生竞争能力因素,无法高层次就业,使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笔者认为寻求解决的办法是,降低就业期望值是必要的,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是必须的,加强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就业力”是指就业竞争能力,其核心包括工作能力、基本能力和求职能力。医学生要适应未来职场中的挑选,只有加强就业竞争力培养,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质量,实现自我规划职业的目标。一、工作能力1、专业基础能力: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