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教育对教师的人文素质比较重视,这就要求师范生有较好的修养,会为师、会育人、会教研、会管理。从目前学校制度与课程设置来看,隐性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空间,对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在隐性课程的建设上应具有高等院校隐性课程的特性,营选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培育大学精神,同时突出自身的专业个性。  相似文献   

2.
对培养高职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丽华 《辽宁高职学报》2004,6(3):138-139,152
高职师范教育应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高职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应多采用探究式、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的契机,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并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开辟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课程在体育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隐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氛围,对体育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效力比显性课程更强。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可以有力地促进体育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从兵 《教育与职业》2012,(29):122-123
大学生创业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大部分属于隐性课程知识的范畴。隐性课程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多方位开发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努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师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师范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通过师范生学习素质、创新素质、实践素质的孕育、形成和提高,从而为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更多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应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从校园环境、规章制度、教师素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素质较高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情感性素质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教师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决定教师教学水平、成效的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情感。师范生情感性素质应该是一种立体多堆、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的结构系统。应根据教学基本规律,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显性课程的建构和隐性课程的开发来培养师范生情感性素质。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微型课程,是为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内,以相对独立的主题整合起来并通过小学时实施的系列课程组织形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微型课程的开发,能够增强师范生学习的实践性、研究性、反思性,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职前学习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教育实习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课程,对未来教师明确职业定向、形成教育信念、生成实践智慧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实证调研,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构以效率为取向;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大学与小学以互惠为关系;国家支持性政策处于缺位状态。针对上述原因,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的对策为:课程建构从"效率取向"走向"意义取向";大学与小学从互惠走向合作;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国家教育实习政策。  相似文献   

10.
高师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师范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通过师范生学习素质、创新素质、实践素质的孕育、形成和提高,从而为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更多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11.
美日德法高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理心在于通过加强高师教育课程建设来提高师范生素质,而我国高师院校教育课程设置比较薄弱。通过梳理美、日、德、法四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对甸高师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自身具有非预期性、非强制性、隐蔽性、广泛性、间接性及持久性等特征,在当今大学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本文提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做才能开发与提高隐性课程,从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具有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等教育功能;厘清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是培养、熏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自身具有非预期性、非强制性、隐蔽性、广泛性、间接性及持久性等特征,在当今大学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本文提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做才能开发与提高隐性课程,从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师范生是为从事教师这种工作而做准备的独特的社会主体,其创新素质具有职业性、预备性、模拟性的特点,所以师范生的创新素质是预备性的教育创新素养.培养师范生创新素质可以采取高校教师示范,提高教育创新在师范生评价中的比重,增加教育创新的教育内容或相关课程,塑造良好创新氛围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梁梅 《高教论坛》2002,(1):50-52
现行的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不利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 ,应通过加大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 ,加大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途径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数学教育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而隐性课程几乎全是围绕着人文目标而存在的,因此开展隐性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数学隐性课程教育,应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因素;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加强隐性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是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质情境和文化情境两大部分内容对大学通识教育隐性课程进行设计,构建大学通识教育隐性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教育类课程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不利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应通过加大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加大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途径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先决条件。加强对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具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师范院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手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