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论述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对策: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健全课程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中高职之间有效衔接不足、管理体制落后、办学层次狭窄、办学定位不清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加强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逐渐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高职衔接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职业教育开展顺利的广东省更是如此。探讨了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介绍了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指出了广东省中高职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广东省职业教育近年来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主要通过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来实现中高职衔接。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有培养目标衔接薄弱、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总体设计、课程是中高职衔接的最大瓶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进而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高职衔接是发展职业教育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调研发现,广东省中高职衔接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面临的是政策性障碍.针对此,2010年广东省制定了通过高职对口自主招生和中高职连读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国民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现政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原  曹晔  罗勇华  邓玉 《职教论坛》2004,(24):11-13
中、高职衔接是关系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课程衔接则是二者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由于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课程衔接存在错位与震荡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因此,采取相关策略完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体系,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原因,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进程缓慢。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与实践进行了梳理,探索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践的主要问题,并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何万能 《教师》2014,(32):18-19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文介绍了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开展的情况,分析了现在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应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行终身化的职业教育出发,进行职业标准设立、注册制、递进式分层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的成功衔接 ,既能拉动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又能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更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今后应在四个“接口”上加大改革力度。一、管理体制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里的职教 ,还是职业教育里的高等 ,这是中、高职衔接的主要症结之一。直白地说 ,这一症结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中归谁管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里的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里的高等教育” ,这两个命题从理论上看都不无…  相似文献   

10.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会计在服务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问题是目前会计职业教育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目前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衔接不通畅、教材开发滞后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会计专业中高职有效对接的相关对策,旨在完善会计中高职衔接机制,提高中高职各层次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既给职业教育带来发展良机,也给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中高职衔接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大众化背景下中高职在层次、生源、专业和课程衔接以及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功能选择偏失和管理结构缺位是中高职衔接脱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促进中高职实质性衔接的四点思路,即强化系统自组织功能和自我调节机制,适度扩大对口招生,加强专业与课程衔接和改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制约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基础根深蒂固、中高职专业设置契合度较低、国家职业标准及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教育科学体系缺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定位由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成为当前必然选择。课程衔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是最为关键的,但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创新中高职衔接思维,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打通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促使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课程实现无缝衔接,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它经历了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衔接体系阶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以及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我国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了解国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做法和经验,发现我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国家职业标准、推行学分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等方面来提升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广东省文秘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应以全省的中高职教育的现状为基础。目前全省文秘专业中高职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呈现多样化,尚未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这些情况,文秘专业的中高职有效衔接应做好招生工作的衔接、专业设置与人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蒋乃平在《职教通讯》2001年第4期撰文说,中、高职教的成功衔接,既能拉动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更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高职业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了今后应在以下四个“接口”上加大改革力度。一、管理体制的衔接;二、教学制度的衔接;三、教育观念的衔接;四、课程体系的衔接。中高职衔接的四个“接口”  相似文献   

18.
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导引,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为技能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文章探讨了终身学习视角下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学生质量和数量不高;中高职衔接在多方面表现脱节;招录体制衔接不足;中高职师资间缺乏沟通且普遍实践经验不足.提出应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保障运行机制,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招考体系,强化师资建设,统筹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高职衔接招生考试制度当前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对口升学招生指标少,中职学生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中高职衔接重形式轻内涵,片面强调升学率;考试内容存在不完善之处;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危机。促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应当建立灵活开放的招生考试制度,主要措施是成立职业教育招考机构,加大统筹协调管理职能;普遍实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放宽招生计划比例,实行免试制度和推荐入学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拓宽生源渠道,实现"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研究有利于统筹职教资源、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此鉴于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指出当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提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的专业有效衔接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