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采取了与秦代郡县制不同的体制,即郡国并行制。那么,为什么西汉统治集团在间隔了秦朝的统治之后,又重新采用了这种封建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呢?笔者认为这是由西汉初期的历史状况决定的。汉兴之初经济凋敝,中央政权力量薄弱,为了稳定社会,得到各派势力的支持,分封异姓诸侯成为一种事急从权的政治手段。第二期对同姓诸侯王的分封完全是为了对抗异姓诸侯王,巩固地方上统治的需要。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使中央对消除地方王国的势力为最终目的分封,使诸侯王走向了末路。  相似文献   

2.
杨丽 《成才之路》2011,(10):52-52
同学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4次较大规模的分封,即西周分封、汉初分封、西晋分封、明初明太祖分封。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仅至二世就灭亡了。而刘邦作为西汉政权的创建者,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和建国初年,  相似文献   

3.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汉初“诛吕安刘”之真相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诛吕安刘”政治事变,实际上是一场由功臣阴谋集团和齐刘分裂势力合谋发动、事后又完全歪曲其真相的血腥政变。吕后分封全是为了“安刘”,诸吕也未曾据兵擅权,更未曾谋乱危刘,诸吕不过是阴谋政治的无辜牺牲品。二千多年来关于汉初政局演变的众口之辞实属不实之辞  相似文献   

5.
国家意志、太学传统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回应西方的冲击,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有用之士,晚清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变革传统教育,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京师大学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晚清新政的产物,京师大学堂“为国养士”的特殊定位,使之既渗透着鲜明的国家意志,又与传统太学精神血肉相连,从而形成了渴望进入现行体制参与现实政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6.
西汉梁国文人集团形成的原因大体有三个层面:汉初郡、国并行的政治体制及朝还给诸候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特权是其形成的社会基础;战国游士之风与诸侯、大夫的养士之习是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而梁国丰富的物资条件和其在文、景时期特殊的政治地位及梁王的文人政策则是其形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各有一篇论"六国"的文章,虽然都是论史类的论说文,但实属两种类型,苏轼的《六国论》就六国久存而秦速亡这一历史现象作分析,其中突出强调的是"士"的作用。在苏轼看来,六国之所以久存乃是由于"诸侯卿相皆争养士"。因此,  相似文献   

8.
“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书·郦生陆贾列传》)这是汉初陆贾批评刘邦的话。这个不能用马上(武力)治天下的思想,为汉代统治阶级所接受,也是其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政治原则,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奉。 (一) 这个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处于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而被提出来的。汉初是布衣将相之局,君臣起于草莽之中,除一部分人是故秦的中下级官吏外,大多出身微贱。如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周勃是个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逐渐崩溃瓦解,最终被各分封国所离弃。商鞅主张走以法强国的霸道之路。通过改革彻底瓦解了贵族集团统治的封建制,构建一套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使秦逐步建立并走上了君主集权、官僚机构职能分立和政治流动巨大的官僚政治帝国之路。  相似文献   

10.
建立西汉皇朝后,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陆续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可不久诸王纷纷起兵叛乱,高祖便对其逐一平定,至去世前基本使异姓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汉初异姓诸侯王历史发展进程的论述,从诸王悖逆与高祖仁义的全新视角,深入挖掘和阐释汉高祖和异姓诸王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而旨于矫正汉高祖大肆诛杀功臣这一偏颇和传统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1.
新的立法虽然使暂缓起诉的司法实践正当化,但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一定以学者满意的方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者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者不能够通过法律确定自己的主张能够被检察官采纳。学者在完善适用条件、建立救济机制、改革执行人员、分清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以及提升学者影响力方面困难重重。面对立法后在附条件不起诉问题上的距离,司法者需妥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教育少年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司法者与学者应保持有效沟通,使学者倡导的教育至上理念能被司法者接受,司法者作出的合理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获得学说的支持;司法机关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如公布附条件不起诉的理由和考察方式,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12.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聪上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并通过科举,人幕等方式跻身五代中枢机构,成为中枢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士人在五代中枢政治中的活动促进了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北宋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实现做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宋时期,为重振皇权、抑制世族势力,引宗王全面参政,由于宗王势力的膨胀,导致空前残酷的宗室大屠杀。在宗室内乱中,寒人与宗王、帝王彼此利用。寒人或被倚作心腹、参与高层机密,或直接被利用为屠杀工具;寒人也利用宗室的矛盾获取或扩大自己的利益,势力也得到了扩张。  相似文献   

14.
2007中国工艺美术学术论坛在温州召开,专家学者就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做了探讨,提出了工艺美术传承的新方式——学院模式,交流了工艺美术的创新心得,指出创新要面向市场,并对工艺美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次论坛适应了工艺美术发展形式的客观要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降 ,士人谈兵渐成时尚。这篇论文试图经由制度层面 ,分析明代士人的有关心态 ,并对明代权力机构中的“文武”关系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皇帝与论体文相关的活动有皇帝作论、士人进论于皇帝及皇帝书论三种。比之前代,宋代皇帝作论较多,内容专以发明政事,典谟色彩浓厚。这些论体文各有价值,如讨论朝政、引导公议、和乐君臣、绍述家法等,非一般士人之论所可比。宋代皇帝以论进退士人,成为进论繁荣的原因之一,而皇帝作为接受主体,也影响了一些士人进论的用字、风格。宋代皇帝书写前人之论以赐臣下的行为,无论出于书法之赏还是藉以寓意,都具有接受与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学者是从事知识与思想创造性探索的人,担当着社会的道德规范、意义模式、生活方式等的建构与阐释使命,解释着人的意义与价值、社会理想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而当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者们忘掉了自己应当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加强对学者精神失落的原因分析,提出重塑学者精神的相应对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流名士”,然后对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士人新风尚变化的原因,其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关系的考论,展示刘义庆眼中的理想士人人格.  相似文献   

19.
韩非、法家的思想与道家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本文的观点是:韩非及法家思想以道家学说为源流,这除了道家的“无为”适宜于宗法制集权统治外,更在于“道”等概念满足了法、国家权力运作等的形式普遍性需求。  相似文献   

20.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而其实质却在“变”。这场社会巨变是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又是这场社会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院、翰林(或端明殿)学士地位的提高。五代中枢政治的变化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加强和削弱皇权以及争夺皇权的斗争,贯穿于封建中央政府权力斗争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