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令每位教师"头疼"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因为家长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后进生转化的重担就压在了教师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转化后进生,仅仅依靠教师的"外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后进生的"内力"。只有教师与后进生"内外发力",才能大幅提升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浅显论述农村后进生转化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89):163-16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后进生"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从小学阶段入手解决"后进生"问题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后进生的成因入手,探讨小学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策略,希望可以为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后进生的转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甚至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需要一整套系统,连贯、长期操作才能奏效。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后进生"转化的系统管理和优化模式,在此与同仁磋商。一、探究"病因"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病源",才可对症下药。因此,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时应像朋友般对待他  相似文献   

4.
焦万福 《甘肃教育》2014,(16):34-34
正转化后进生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笔者曾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之多,成功地转化了不少后进生。下面,就自己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点滴体会略谈一二,以求同行商榷。一、关爱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对后进生进行转化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在人们的印象中,后进生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顽童。凡是班上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把它和后进生扯在一起。这样,在班级里,后进生往往受到同学的歧视和老师的批评训斥。因此,后进生往  相似文献   

5.
<正>"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不认真,成绩暂时较差,不遵守纪律,个性存在问题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每一位教师,必须正确面对"后进生"工作,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多年以来,笔者工作中采取"一六三"工作方法促进"后进生"转化,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抓住学期初转化"后进生"的良好  相似文献   

6.
黄钟 《教师》2014,(15):118-118
本人通过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从五个方面浅谈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全面了解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关心、爱护和信任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捕捉"闪光点"是转化后进生的突破口,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转化后进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保持学校、家庭协调配合是转化后进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董庆林 《教师》2015,(1):33-34
后进生的转化是每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的工作难题。这一工作做得不好,班风学风都会受到影响,后进生本人也会带着"问题"走入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工作方法不当,犯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大忌。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和后进生分别作为教师和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当两者相遇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矛盾。文章对"青年教师"和"后进生"的概念进行界定,探究了"后进生"后进的原因,分析了青年教师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优势与劣势,对青年教师如何扬长避短地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小红 《考试周刊》2014,(14):165-165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存在明显的高原现象。后进生的自控能力比起优秀学生有很大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进生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又开始滋长,转化工作易出现反复。其实,这就是后进生转化中的"高原期"。后进生转化工作能否取得稳定成效,关键是教师在"高原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们所说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给学校、教师甚至家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他们是教育群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去做呢?转化"后进生"工作,是说来已久的老话题。提及"后进生",人们认识态度不同、转化途径有异、收获效果有别,但是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转化后进生工作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蕴含三层旨趣,即作为课程的教育学、作为理论的教育学与作为方法的教育学。目前作为课程的教育学已基本成熟,作为理论的教育学也处在发展中,但作为方法的教育学才刚刚萌芽。教育学只有在“课程”与“理论”之外,在学科方法以及方法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学科视界与理解方式,才能称之为完备的学术性学科。文章认为,成熟的教育学不仅意味着一门课程、一种理论,而且代表着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一对概念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文雅教育,在中世纪大学形成之后的发展历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互相交织在一起,各自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识教育经历了从文雅教育到古典人文教育到现代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转变,而专业教育则不断向精深化方向发展。在世俗、皇权、政权、学术、知识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凸显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远程教育将能够实现以较低的生均成本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持悲观或者质疑的态度。那么我国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能否享受到低生均成本优势?如果能,又是否是以得到"低效廉价"的教育为代价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关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在控制了学历层次和专业后,与普通教育的学习者相比较,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付出了显著更少的教育支出;在控制了私人教育支出等因素后,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基本持平,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现阶段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确享受到了远程教育的成本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并不是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同时,实证结果还显示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对"住宿费"和"交通费"具有显著的价格敏感度,而远程教育支出中的"其他费用"项目会显著拉低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因而需要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对这部分费用进行减免。  相似文献   

14.
优势与障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发展终身教育的优势有终身教育思想正在转化为政策和社会发展目标;以政府办学为主向多种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转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社区教育正在兴起;终身教育思想正在普通中小学渗透;高等教育的开放;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扩展。现实障碍有办学观念落后,教育体制封闭和教育行政管理僵化,教育经费匮乏,教育组织机构不足和教育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5.
陈学忠 《成人教育》2012,32(5):35-37
高职教育是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在一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两个不同的发展体系,而且还是决定这一新的教育类型不同实现形式和结果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因此,可以用高等学历教育作为纵的维度,职业技能教育作为横的维度,构建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内在关系模型,来研究高职教育与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作为大学管理者弄清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对推进大学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理念,应当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要处理好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不能把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能用素质教育削弱或取代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国内一流大学在肩负问鼎世界一流大学神圣使命的同时,承受着更大的发展压力。虽然开展继续教育是一流大学的使命,是一流人才持续一流的保障,然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与其战略目标相距甚远。一流大学应开展一流继续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助力学科建设,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继续教育品牌。围绕这一战略定位,一流大学可以做多维度、多层次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s a vital part of human knowledge. The argument that is presented addresses the critique of education as having epistemological weaknesse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The argument is framed by scholarship that has categorised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as derived from three main traditions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herence of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contrasts are mad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s. The article also reviews scholarship in relation to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research that is close-to-practice, and the relevance of this to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a new model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academic knowledge that are an intrinsic part of education. A more confident portrayal of education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is also advocated.  相似文献   

19.
Everyday professional discussion often refers to the idea that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ly a learn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sketches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citizen education by following the different traditions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by defining the educational aspect of each tradition. Among the traditions described here are tradition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s a social work method, the radi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of Alinsky, the neo‐Marxist approach of community action, and the settlement movement. The resul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fin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an alternative route for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s with low levels of form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way as labour unions and churches often are alternative routes towards active citizenship for low‐income groups. Next, three forms of education are singled out with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rst, education as training of local leadership; as an action‐oriented and on the job learning process supported informally by the community worker. This form of education resembles the inform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hich an experienced craftsman trains his pupils on the shop floor. Second, education as consciousness raising, which reverses the sequence of learning processes: in this case it is not action which leads to education but education that hopefully leads to action by citizens. There is a whole range of providers of such consciousness raising activities, such as communit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local centres for adult education, churches through their celebrations and adult education classes. A recent development is the ‘new localism’ in social movement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emphasizing consciousness‐raising activities in the local community. Third, education as service delivery: here education is a service for the community in the same way as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n deliver other services to a community such as affordable housing and health centres. Partly these educational services are ‘survival education’, such as job readiness training programmes and literacy programmes; partly they are ‘leisure education’, typically blurring the borders between ‘pure’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al and social opportunities for residents.  相似文献   

20.
幼儿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当前幼儿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方式以及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三个方面。幼儿生命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幼儿生命教育的形式与手段较为单一、师资力量略显单薄并且缺乏专业性。今后应积极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形式与手段,注重幼儿生命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建构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结构,重视幼儿生命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