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中世纪修道院学校脱胎于修道院,遗传了修道院封闭自守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修道院,它是真正的教育机构,起到教化蛮族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在促进西欧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西欧人的理性回归。修道院学校的发展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了解修道院学校的发展对了解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修道院在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宗教组织,修道院担当起当时某些社会职能,在中世纪早期占据了文化中心的地位。究其原因,修道院有着自身的多种优势;在经济上,修道院推广生产技术,积极垦荒,组织劳动;在政治上,修道院获得了来自教俗两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苏联车列普宁院士一语破的,说他们对本国十六世纪经济史研究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未有效利用修道院的统计文献和簿籍资料。恩格斯为研究西欧封建大地产形成,曾利用法国历史学家盖拉尔注释出版的《修道院院长伊尔米农的地产登记册》来阐述圣热尔门-德-普雷修道院地产和收入情况。本文拟利用搜集到的约瑟夫·沃洛科拉姆修道院的证书、契据、帐簿、记事簿等材料,评述该修道院地产和资金,农业经济水平,封建剥削方式等概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俄国农奴制的形成解剖一只麻雀。  相似文献   

4.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 ,作为“黑暗时代”里的文明使者 ,僧侣们以其宗教献身精神和榜样的力量 ,引导蛮族日尔曼人皈依了基督教 ,从而使其步入文明世界的殿堂 ;修道院也是西欧野蛮世界里农业文明的拓荒者 ,它们的默默劳作 ,使凋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 ;同时它们还是战乱世界中的避风港 ,欧洲历史与文化的延续者、救护者 ,西欧的文化圣地  相似文献   

5.
在中世纪西欧,修道院不仅是修道士修行的场所,也是最早、最有影响的学校。它承接了古典文明,使古代世界与文艺复兴乃至近现代西方世界相沟通;它发展了包容古典文化的教会教育;它在书籍收藏抄录,希腊、阿拉伯科学文化译介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可能。修道院与人文主义相关联,还在于二者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剧烈碰撞,正是修道院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才最终催化了人文主义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何彩华 《考试周刊》2012,(94):30-33
隐修制度及修道院的出现被认为是在原始基督教社团隐修生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神学异端.早期受到正统教会的排斥和谴责。在一片争议声中.因之而起的修道院却发展成为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并成为中世纪时期社会活动的圆心。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的修道院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而独具一色。有别于埃及修道院。  相似文献   

7.
陈如剑 《考试周刊》2010,(48):239-239,232
伴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修道院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各个方面,主要是同政府和教会有着复杂的联系。修道院最初被教会视为异端,进而被教会接纳,终于在中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最终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大学继承或借鉴修道院的建筑元素,发扬了修道院的自治文化,其组织结构和运行也深受修道院文化的影响。相比修道院,中世纪大学拥有更多的特权和自治权,这使得其享有更大的自主和自由。在论证和传播基督信仰的同时,中世纪大学维护了学者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想和自由,推广了新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大学来说,自治仍是必要的,为此大学需坚守其自治的根基——忠实于真理;大学还需有永恒的精神追求和普世主义情怀,推行伟大的价值和观念;大学作为精神圣地,需要提供与其理念相符合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西欧隐修运动盛期,修道院享有广泛的贸易特权。贸易特权主要由创建市场、减免世俗市场税、垄断大宗商品的销售市场和豁免通行税等构成。贸易特权是修道院经济繁荣的外在动力,并促进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制造了新的不公平,最终成为自由商业活动的绊脚石而被否定。  相似文献   

10.
西欧隐修运动盛期,修道院经济趋向繁荣,以农牧业为依托,修道院在磨坊业、酿酒业、冶金业、采石业、采煤业、盐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保留、革新并传播罗马时代的手工业技术,为西欧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地租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地租分配不合理等若干问题。同时马克思地租理论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应合理分配地租、提高农产品价格、发展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生态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该探讨山西省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以及引起的原因,从而提出加速森林建设、草业发展,全面推进土地保护、开发与整治,防治农业污染环境,调控农业发展方向,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农村土地流转也正面临困境,如农民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农村土地法律存在缺陷、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不完善、农村保险业务的制约、农民进城工作和子女教育保障少等现实困境,对此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政策,如普及科学知识和解放农民思想、继续完善农村有关土地的法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立覆盖全面的农村保险内容、政府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泉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减优化,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面临新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快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应当分类指导,兼顾公平,健全流转机制,坚持流转原则,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土地制度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相反则阻碍农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有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对农村稳定和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同时,农村基层政治制度的完善又制约着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若将土地流转制度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结合起来思考,在当前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村民自治的组织作用和制度优势,保障土地流转合法有序开展和农民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土地细碎化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导致农业土地粗放型经营、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增产不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相对于农业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经营而言,它是一种更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土地经营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整合,增加对土地的资本、技术投入,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推进农业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农业本身向前缓慢的发展着,再加上中国传统农业自身有着极高的适应性,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量变的作用。但土地所有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使得传统农业只能发挥有限的积极作用。中国现代化进程大迈步的往前推进必须变革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消除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安徽舒城杭埠镇的土地以转包和转让方式进行流转,主要用于发展种植业;合肥市郊大圩镇的土地以出租和股份合作方式流转,主要为合肥市服务。土地流转自发性强,农民"乡土"情结浓郁是导致农村土地"流"而不"转"的重要原因。土地流转应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一致,土地产权应分解为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城郊镇与非城郊镇土地流转应分类指导,并与城镇化进程同步。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当前最紧迫的是如何适应这一农村发展的客观形势,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