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教育价值观基本问题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绝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其长,也有其短。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着力于寻求两者的融合,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极大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影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课程选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地方高校多以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要、情感体验、人格尊严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应以辩证思维看待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建立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3.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个人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蒋梦麟坚持个人本位、素质中心、文化中心以及经济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社会本位、政治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我国新教育价值观的构建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梦麟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是从其个人本位的社会政治观引申而来的。但是,这种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教育的目的,同时将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手段,力求使个人与社会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人们在教育价值的选择上,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两种教育价值观各执一说,相互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人手,进而分析两种教育价值观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价值观的视角来看,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和评价主要还是关注大学对个人、知识和社会的价值.相应的,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不同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即个人本位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知识本位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社会本位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西方大学理念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大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教育价值观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为主流,这种认识存在着缺失。从关注生命、关注自然的角度出发,需对教育的价值作重新的审视。“生态价值观”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它以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与提升,教育活动以此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中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着的价值选择。任何国家、任何时 期的教育都要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实施某种价值观。这种选择都是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因此,我们不能简 单地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这两种价值观正在走向融合。我们的策略选择是在 坚持教育的“社会本位”的同时,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教育价值观,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长期以来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影响深远。教育目的的价值应尽最大可能使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趋向一致,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现实条件下达到完美的融合。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和偏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一直是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争论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在此笔者试图进行再一次的梳理,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和联系能引起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对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处理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实践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教育者应该科学辩证地选择教育价值取向,把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16.
肖丽芳 《时代教育》2009,(8):152-153
教育目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社会本位论.生命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论,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观,论证了这正是教育场域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建构社会主导价值观是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邓小平的价值观思想充分体现了注重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既尊重个人价值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实现个人本位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视域整合,是建构当代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8.
杜威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身份在上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历史舞台,扮演了重要的教育思潮的变革和推动角色,也成就了杜威在现代教育阵营中的核心人物地位。在以往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杜威的教育哲学观、教育过程观以及杜威基本思想解读为主,认为杜威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其教育思想属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再次从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入手,呈现杜威教育观念中基于民主社会构建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即基于社会有机体解释模式的教育起源论、作为社会进步的系统保障的教育功能观、积极社会建构的教育目的取向、社会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9.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直就是教育价值取向的两个对立面,我们应注意双方的统一.个人和社会两因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其相互制约和促进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形态.当今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选择,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高度统一形式.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当然也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20.
从民法基本原则及价值谈起。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