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的理论观点,既影响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会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东方伦理主义形成了影响世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三种理论思潮。三种理论在相互攻击、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给教育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三种理论思潮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东方伦理主义形成了影响世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三种理论思潮。三种理论思潮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理论导向。纵观整个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更新的大趋势。应该把现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思潮主要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呈现着共同的特征,如重政治、轻经济,重整体管理、轻个体培养等,仍深深影响着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后现代观念与主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教育管理后现代理论思潮孕育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思想中,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教育管理学界兴起,成为当代西方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思潮。从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所推崇的价值观、组织观、学科观和方法观等方面,可以较为全面地揭示其与传统教育管理理论不同的观念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体现了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全人理论和扁平化理论等教育思潮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侧重知识发展、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发展三个方面的新取向。顺应新取向,教育管理模式应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基础上,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教育目标在取向与态势上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某种程度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渗透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可以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思潮的理论区间去捕捉,甚至俯拾以人为本的智慧火花,但这些对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的重新建构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在对西方管理科学的观照中,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只不过这样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已更多地基于对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展开。教育管理活动中,人无论作为客体、主体、资源和因素的任何一种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7.
古典组织理论与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它们揭示了管理的一般规律,对组织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是教育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国的教育管理很大程度需要从人治发展到科学管理,进而发展到民主管理,体现着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精神的古典组织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为这一改革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正是古典组织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在中国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古典组织理论与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它们揭示了管理的一般规律,对组织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教育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是教育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国的教育管理很大程度需要从人治发展到科学管理,进而发展到民主管理,体现着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精神的古典组织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为这一改革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正是古典组织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在中国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潮之一 ,其基本概念 ,比如权力、对话、知识等被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 ,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人的社会创造物 ,是变化的、发展的 ;教育管理知识或理论也是变化的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育管理理论 ;教育管理的权力也是变化的 ,分权可以使权力扩大 ,下属参与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组织本身的动态性决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把权力变为管理的实践需要有效的对话和沟通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对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育管理的多端性具体表现为教学管理维、行政管理维、财务管理维和后勤管理维等四个逻辑矢量。不同的管理维度有不同的管理目标、管理风格和管理要求,因而也就存在彼此冲突、相互抵牾的现象。从教育管理的育人目的来看,教育管理有整体性的客观要求,学校要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的各端就必须像一盘棋一样,相互配合,相互扶持。对棋盘观念起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则是共同具有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管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经验管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三种基本的管理模式。在社会发展和教育管理改革的今天,只有扬各种模式之长,避各种模式之短,改进教育管理的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的文化思潮逐渐呈现多元性和广泛性,医学院人文教育管理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处于混沌状态的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环境。根据当今时代环境,本文提出基于混沌理论的新时期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建设创新改革,将混沌理论的思维方式运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批判理论家福斯特指出 ,“当前教育管理理论的根本争论 ,都是围绕管理研究及其实践中的三种不同观点展开的 ,即功能主义观点、现象学观点和批判理论。”1在西方教育管理学界 ,一个由教育组织管理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现象学观点和批判理论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在形成。2本文只研究其中的批判理论 ,重点是探讨该理论的思想基础及基本观点。一、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之所以能异军突起 ,很大程度上是它将自身严格地规限在“单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教育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教育,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管理相适应。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否则会成为无序管理,也就无效果可言。这是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校本管理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世界学校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当今世界以至将来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校本管理理论与传统学校管理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校本理论既是工业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学校管理主体的自我超越和理论升华。通过解读校本管理的内涵、理念和实施过程,深化我们对校本管理的认识,以期有效地借鉴西方校本管理理论,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推进我国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在西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自觉把握本体论前提,厘清隐含在理论中的不同本体论假设,从横向上把握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以及两者相互渗透的倾向。梳理西方现代不同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的本体论差异,不仅有利于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认识教育管理理论、促进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们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管理,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思想,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管理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和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有效教学诸因素的统整、重塑,通过校本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成为当前新课程向纵深方向推进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三种教育管理的缺失类型,包括:高职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形成的创新性缺失;高职教育的个性特征带来的开放性缺失;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反差造成的方向性缺失。教育管理力量缺乏、思想准备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是形成教育管理三种缺失的主要原因。教育管理工作面向社会、企业、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教育背景是弥补三种教育管理缺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艾丽 《职教论坛》2013,(2):59-61
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和风格,也引领了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情感因素在教与学、师与生的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实施学生管理工作也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