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坚实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立足幼儿教育专业立场,从外在工作环境与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内在道德动机与教育素养等多个方面系统化推进,并提升建设实效。依据伦理规范中的价值、原则、规则三个层次的要求与教师主体对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抓好四个重点任务,包括用直观的师德榜样引领幼儿园教师追求师德理想,用明确的师德制度指导幼儿园教师践行师德规范,用及时的师德教育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师德困境,用良好的专业素养支持幼儿园教师提升师德表现。  相似文献   

2.
教育人员专业操守议会是香港地区教师专业伦理的制定主体和监督机构。《香港教育专业守则》规定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是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内容框架。香港地区教育界近年来致力于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与改进。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良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需要行业机构与政府部门协同合作、保障教师义务与权利的对等,同时关照高尚师德与操守底线等。  相似文献   

3.
师德是教师素质之根本,其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长度和深度。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后备军,师德教育理应放在师范生教育的首要地位。师范生师德教育目前尚存在地位边缘化、内容知识化、过程片段化等问题,反思师德教育的基础,研究发现教育基础条件不充足,教育环境和氛围、教育的教师资源、教育内容等都没有达到相应条件,而这正是导致师德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建议师德教育应从培养专门的师德教育教师、强化教师师德教育意识与能力、结合学科课程挖掘具体可操作伦理规范要求、注重师德核心素质培养、加强教育实践中的师德教育等几个方面着力改进。  相似文献   

4.
张芳 《文学教育(上)》2011,(23):122-123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在从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的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阐述其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提出以理念建设引导师德建设、以行为建设实践师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形式较单一,内容大多局限在文件规范的解读和师德理论的罗列,呈现出师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等特征,这就导致现阶段师德教育的缺失,使师德建设过于理想化,道德准则高,过多强调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方面的内容,用单一标准要求所有教师等。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国家,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不但会被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是一种有违师德的行为。例如1975年美国教育协会颁布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指出:“教师若非出于工作需要或法律上的要求,不得泄露教育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的信息。”我国师德规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不能随意披露学生的私人情况,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师德承诺。然而,教师的教育服务是建  相似文献   

7.
自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省教育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工作全局,以贯彻落实全国教师大会精神为主线,统筹规划并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2011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强化师德教育、践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为抓手,统筹规  相似文献   

8.
教育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劳动具有活动的教育性、劳动主体与对象的主体性、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教育活动过程评估与管理的困难等特征。教师伦理不仅具有与一般职业道德的相同属性,也存在与一般职业道德的不同,“教师职业道德”也不同于“教师专业道德”。对于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和师德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解决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观念上实现由一般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方向的转移,在承认专业性存在的前提下从教师专业生活的需要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理解和建设教师专业道德。  相似文献   

9.
全美教育协会《道德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建设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但师德建设怎么搞,师德应包括哪些内容,制定什么样的师德标准易于操作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的内容。本刊刊发由檀传宝、王丽娟翻译的全美教育协会制定的教师《道德规范》,希望能对我们的师德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形成有多方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对师德的理解与观念、师资队伍结构、管理者理念、管理机制等。要加强民办院校师德建设,便要发挥民办院校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持续加强教师师德的再教育,改变学校管理者的旧观念,同时制定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师德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推进依法治教要求完善教育法治建设。新颁布的《民法典》丰富了我国的立法实践,以法典化引领教育立法为我国教育法提供了新的立法思路。教育法的法典化是针对教育领域内所有法律关系而制定一部具有基础性和权威性的《教育法典》。编纂《教育法典》应当加强全国人大的主导性,发展“一揽子修法”的立法思路,并参考借鉴域外教育法典的有益经验,探索编纂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教育法典》。此外,编纂《教育法典》需要加强关于立法原则、法典设计价值、法典编纂技术、法典体例编排、法典与其他法律和国际规范的衔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The Ethical Principles for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has been recently revis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de changed, and the language was made more specific. A number of points relevant to school psychology are explicitly stated in the code. A clear advantage of including these items in the code is the assistance to school psychologists negotiating ethical dilemmas in their work setting.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visions in the code most applicable to school psychologists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ree areas of the cod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he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ifiers in the code that guide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correct conduct, and diversity issues. © 2005 Wiley Periodicals, Inc. Psychol Schs 42: 433–445, 2005.  相似文献   

13.
民法的法典化条件已经成熟,似乎成为学界在探讨民法典制定时共同的理论假设。因此,学界对民法法典化的条件问题或避而不谈,或谈之甚少且不深入,难以让人信服。目前学界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关注民法典的体系设计及具体制度的创设等内容上,并希望在1800年前后的《法国民法典》和1900年前后的《德国民法典》的大陆法系上,于2000年前后制定一部引领21世纪潮流的最先进的《中国民法典》。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背景、民法学理论积淀以及民法实践等方面的考察,得出当前并不存在孕育民法法典化的成熟土壤的结论,进而提出民法界应当戒急勿躁,深入民间调查,厚实民法理论,为最终民法典的实现做出实在而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法典应属于体系型法典,并采用“不完全法典化进路”,即仅实现重要法律关系的法典化,同时允许调整相对次要法律关系的单行法并行存在。国际上,美国采用汇编式模式,俄罗斯采用完全法典化模式,日本采用“总则+单行法”模式,唯有法国的不完全法典化模式在我国具备切实的现实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不完全法典化进路”在我国都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我国教育法典宜采用《教育基本法典》作为名称;依据现实性、体系性、全面性标准对既有立法进行系统归纳,展开立法填补;在总分结构的基础上,其规制范围包括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不同教育阶段,以及学位、教师、考试、学校等教育主体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阿勒坦汗法典》是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制定和颁布的一部地方性法规,旨在推行政教并行政策,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该法典对有效维护阿勒坦汗的统治,促进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以及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蒙古后世立法和法典编纂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e Draft Code of Practice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lays down a five-stage procedure for responding to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Announcing the launch of consultations on the code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on October 26, Schools Minister Mr Eric Forth described it as 'setting a whole new framework for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and as 'a major step forward'.  相似文献   

17.
自助行为作为民事权利私力救济的方式之一。为近现代各回民法所确认,其功能在于弥补公力救济之不足。文章通过时两个固家即中回和日本典型素例的分析。透视了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然后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自助行为与使权行为。最后将民法革素中的自助行为与大陆法系圈謇的法兵如《德国民法典》、《泰国民法典》中的自助行为进行了比较法分析,并涉及了大陆法系和英芙法系圈謇自助行为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A note from the Working Group of the Joint Committee on Testing Practices:
The 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 (Code) prepared by the Joint Committee on Testing Practices (JCTP) has just been revis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its initial introduction in 1988.
The revision of the Code was inspired primarily by the revision of the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AERA, APA, NCME, 1999) and recent changes in testing practices in a variety of professions.
The revised Code (JCTP, 2004) has been endorsed by all seven member associations of the Joint Committee, which include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an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st Directors. The mission of the JCTP is to provide "a means by which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est publishers can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use of tests in assessment and appraisal."
The revised Code is likely to continue having a majo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It is presented in this issue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and may be reproduced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fees or permission, provided that any reproduction includes appropriate citatio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de may be obtained from: Joint Committee on Testing Practices, Science Directorat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750 First Street, NE, Washington, DC 20002-4242.  相似文献   

19.
"语码转换"是指具备双语或多语的交际者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的要求,转换并运用不同的 语言进行交流。校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主要发生在课堂上和社交场合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情 感功能。而每一次的"语码转换",都有其发生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语码转换作为网络交际的突出特点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由来已久,却大多停留在日常交际中,对诸如网络语言的电子语篇语码转换研究却少之又少。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网络语言的特点,分析影响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因素以及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