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隧道工程中,管棚支护是控制地面沉降和限制隧道变形的有效措施。以晋祠隧道穿越大运高速公路段为例,采用水平测斜管对管棚支护的变形进行监测,通过内设的钢筋计获得管棚支护的受力信息。结果表明:管棚的垂向位移沿隧道开挖线呈凹槽形分布,且沉降量随开挖面的推进不断向前和向下运动,隧道开挖一部和三部时引起的沉降量最大;管棚的内力也具有类似的变化规律,且内力值在开挖面通过后产生明显的回弹,表明管棚超前支护作用显现,调整了围岩的压力。研究结果为类似工程的管棚超前支护设计和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施工方法下深埋排水隧道围岩变形机制及稳定性控制,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模拟了在不同施工方法下隧道的开挖支护过程,研究了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应力变化规律,探索了围岩稳定性,并分析了应力场、塑性区及变形对不同围岩力学参数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工方法下排水隧道衬砌按抗压及抗拉验算均是安全的,且最大拉应力主要集中在拱底上;采用全断面法施工时围岩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最小;衬砌应力及围岩变形对弹性模量最敏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塑性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新建和顺至邢台铁路天河山隧道为深埋隧道,隧道穿越高地应力区。隧道开挖引起局部地应力释放,在开挖围岩区域形成较大的二次应力,如不及时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待二次应力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隧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参考国内类似工程并结合设计要求,确定了拱顶沉降不超过7 mm的控制标准。本文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析了不同支护措施(超前小导管注浆、管棚注浆、掌子面超前注浆)对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隧道采用洞身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并加固掌子面的超前支护措施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地下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地层的沉降变形以及地面塌陷等现象,如何有效降低地铁隧道开挖造成的变形,是地铁隧道建设一直以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天津地铁6号线双洞单线段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隧道开挖地质模型,分析不同隧道截面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双洞间距对隧道开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断面隧道相比其他三种断面变形量相对最小,其次为拱形断面隧道,次之为三心圆断面隧道效果最差,且圆形断面隧道剪应力变化偏转情况相对幅度和偏转范围也最小,最有利于隧道施工;双洞隧道间土层变形受双洞间距的影响,双洞间距越小,围岩变形程度越大,当双洞距离大于25 m后,围岩变形程度受双洞间距的影响程度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5.
新建铁路线交叉穿越既有公路线和铁路线的施工是隧道建设中的技术难点之一,因施工不当引起的路面变形甚至坍塌,将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以新建赣深铁路林寨隧道为背景,结合隧道下穿S229省道的工程特点,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该标段的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对隧道开挖下穿既有省道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林寨隧道下穿既有省道S229的三个施工方案.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比选与优化,得出将掌子面施工至DK188+480前先将S229省道往大里程临时改移,改移距离为道路与隧道中心线交叉处最大改移距离约37 m,改移后道路与隧道平面并行段最近净距约5 m.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沉降值的对比分析可知,路面沉降值基本符合沉降规律,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的沉降数值略有差异,但基本吻合.也进一步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及推荐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地铁隧道施工引起铁路轨道沉降和变形可能影响正常运营,为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轨道沉降和变形,保护铁路运营安全,对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段的区间线位及工程风险进行研究。文章以某市地铁1号线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桥为依托,采用计算软件对隧道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最大沉降量为11mm,超过了6mm的容许沉降量;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沉降情况,提出了施工建议。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滨海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平行上穿既有隧道为背景,通过数值仿真软件对开挖动态过程进行了精细化模拟,研究盾构隧道施工顶推力对周边地层及其内部既有隧道受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建隧道上穿施工过程中,开挖扰动对地层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距离开挖面-1.0~1.5D区域内(D为盾构隧道外径),扰动效果以新建隧道轴线为中心呈环状向外扩散,盾构顶推力从0.1MPa增至0.4MPa时,地表变形及1.0D范围内地层压力均增大20%以上;新建隧道平行上穿既有隧道过程中,既有隧道断面变形从横向鼓曲变为竖向拉伸,且整体出现上浮现象,顶推力达0.3MPa后,既有隧道拱底和拱顶隆起速度增加,以拱底为基准,顶推力自0.1MPa增加至0.4MPa时,隧道上浮量增大34.2%;施工过程中除保证常规地表变形监测外,对于近接平行上穿施工还需加强对既有隧道竖向变形的监控,必要时采取结构加固措施和施工参数综合调整办法,以降低开挖扰动对周边地层和结构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依托重庆轨道交通某通风竖井施工过程,建立竖井开挖支护的过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竖井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变形及应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竖井长边跨中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明显大于短边跨中,围压最大、最小主应力皆在容许范围之内,且为压应力,最大剪应力出现在竖井底部边缘位置,大于围压的抗剪强度,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支护。受竖井围岩侧压力变化特征的影响,在竖井深度60~70m范围围岩位移发生“S”形反弯。  相似文献   

9.
隧道是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综合体.隧道开挖破坏了地层的初始应力平衡,产生围岩应力释放和洞室变形,过量的变形将导致围岩松动甚至坍塌.所以隧道完成以后必须进行初期支护,常见的初期支护有喷锚支护,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支护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以青岛地铁1号线水开区间隧道工程为基础,应用CRD法(交叉中隔墙法)以及台阶法动态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状况,回归处理数据信息,借助相应软件模拟分析这两种方法。在相关研究中可知,借助CRD法一般可以更有效地对水平收敛量以及拱顶沉降加以控制,使围岩受到施工扰动的程度降低,在维持围岩稳定性、自持能力上作用明显。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借助台阶法可以使快速开挖隧道得以实现,但是在有较高施工要求或者有复杂地层条件区域中还应采用CRD法展开施工,从而进一步对围岩变形加以控制,使围岩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对庄寨水库至碧色寨引水连通工程新建隧道下穿昆河铁路的3个位置进行爆破施工安全性分析.通过有限差分数值软件,对K0+109.7,K2+290.1,K4+036.2位置进行爆破开挖数值模拟分析.结论如下:K0+109.7,K4+036.2段爆破施工对既有铁路造成影响较大,不满足安全控制要求,建议采取非爆开挖,并对围岩采取加固措施;K2+290.1段爆破施工对既有铁路造成的影响在控制标准内,建议施工断面应采取控制爆破并对围岩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研究内容可为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爆破开挖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地铁区间水平旋喷成拱预加固隧道施工为背景,采用MIDAS—GTS岩土数值分析软件模拟隧道开挖施工工艺;通过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水平旋喷桩成拱预加固隧道开挖施工时旋喷桩拱壳的位移和应力、围岩位移和应力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水平旋喷桩成拱预加固隧道开挖施工建议,为今后该类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大,煤矿开采逐渐向深部发展,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控制问题日益凸显.砂质泥岩等软岩在淋水情况下容易泥化膨胀,引起巷道围岩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本文以某矿南翼Y型通风巷道为背景,研究了不同支护方案对深埋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锚梁网支护能够有效粘合围岩内部破碎岩体,抑制砂质泥岩的泥化膨胀,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地应力水平和围岩工程性质影响,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变形显著,施工中常伴有支护变形侵限、大面积开裂,甚至坍塌等现象发生。如何选择合理的支护措施,有效控制软岩隧道变形并确保结构安全已成为目前地下工程界的关注焦点。施工中各阶段隧道极限位移的研究,可为该种条件下隧道设计和施工决策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根据乌鞘岭隧道F7断层区段的实际情况、对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隧道不同施工阶段的极限位移进行研究和确定,并将研究成效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5.
新建贵广铁路双界顶隧道全长4476米,隧道进口向出口方向设计为8.86‰单面下坡,进口段位于浅埋偏压地段,洞身穿越花岗岩全风化层,全风化层多呈砂土状,围岩富水.因围岩沉降收敛,施工过程中隧道正洞部分地段结构发生较大变形.本文介绍了在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通过围岩监控量测配合系统支护,合理调整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并在工艺上加以细化,总结出了该类地段的施工方法,对同条件下浅埋偏压富水软岩地段的隧道施工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隧道开挖时,对围岩运用三台阶施工一般比CD法、CRD法等容易发生大变形,甚至塌方等事故。但由于三台阶法施工具有工期短、施工方便等优势,而被施工单位广为采用。本文依据四官寨隧道,运用数值分析,对上台阶开挖高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上台阶的合理开挖高度。对比3种不同工况的上台阶开挖高度对隧道衬砌产生的作用得出,在施工中采用4 m左右的上台阶高度是相对有利的,为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隧道极限位移计算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地应力水平和围岩工程性质影响,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变形显著,施工中常伴有支护变形侵限、大面积开裂,甚至坍塌等现象发生。如何选择合理的支护措施,有效控制软岩隧道变形并确保结构安全已成为目前地下工程界的关注焦点.施工中各阶段隧道极限位移的研究,可为该种条件下隧道设计和施工决策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根据乌鞘岭隧道F7断层区段的实际情况、对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隧道不同施工阶段的极限位移进行研究和确定,并将研究成效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8.
周山隧道为双向六车道分离式结构型式,最大埋深70 m。隧道工程区为黄土地层,隧道出口段70m范围埋深在5-18m,属超浅埋黄土隧道。隧道开挖跨度达16.12 m,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坍塌并波及地表。洞口段采用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及时形成封闭结构。施工效果表明,所采用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地层变形,保证超浅埋段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9.
针对鸡西东海煤矿采深1160m条件下,巷道产生底臌现象的实际情况,对32号层五采区四段回风平巷,应用底板锚杆支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有巷道支护的基础上加打底锚能够有效地控制底臌和巷道两帮的移近量,减少巷道围岩的变形量,保证巷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隧道开挖必然导致洞口段原岩应力重新分布,针对洞口段围岩应力复杂变化及隧道支护受力情况,采用ANSYS有限元三维模拟,并结合现场试验,对浙江某山体隧道进行整体分析。直观地展示了围岩仰坡段受隧道开挖及山体地形地貌影响下应力变化特征,并表明坡趾是阻止失稳破坏的关键位置,衬砌内力与其自身刚度成正比关系等。对该隧道洞口段应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他类似工程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