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大学聋人大学生就业服务支持体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世界上最大的聋人技术学院——美国罗切斯特聋人工学院在促进聋人大学生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内外开放式合作的教育计划;二是建立聋哑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档案;三是建立立体化的就业信息平台,进行校内外推广活动;四是根据聋生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聋生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的发展,网络自主学习成为聋人大学生日渐采用的学习方式。文章在分析聋生自主学习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研究指出聋人大学生的教育经历、认知心理特点、交互能力弱等因素在培育聋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阻碍作用。最后,就培育聋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聋生的网络自主学习以及未来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聋校语文教师把提高和发展聋生阅读水平作为教学的现实归宿,旨在通过阅读教学,让聋生较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实现聋人与聋人之间、聋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广泛沟通和交流。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聋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较弱,有的不能正确理解文本中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的抓不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聋校阅读教学中缺少思维训练的缘故。教师应着眼于鲜活的文本,引领学生展开深入阅读,有目的地发展聋生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聋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童欣  陈垚 《教育与职业》2012,(35):85-87
为探讨聋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理工大学274名聋人大学生进行了研究,聋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维度均低于健听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维度水平且差异显著;聋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聋人大学生与健听人的交往水平、聋生的学习成绩、全纳教育模式以及聋生的工作经验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可针对上述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聋教育的目标是促进聋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本文以某学院304名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交往作为测量指标对他们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聋人大学生社会交往出现了分化,他们朋友交往呈现出:(1)健听人数量多;(2)聋人数量多;(3)聋健人数量差不多三种状况;他们与聋人和健听人都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相比而言,他们与健听人朋友交往不密切、不深入.聋人大学生的性别、家庭教育、接受基础教育方式、教师教育和社会态度等微观因素对其社会交往分化影响显著.本文最后提出了构建生态化教育与支持体系以促进聋人大学生与健听人之间沟通与交往,促进社会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聋人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聋人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高预期、社会交往的回避性和依赖性等就业心理特点,进一步阻碍其适应劳动力市场。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聋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营造聋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应引进职业测评系统,让聋人大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开展聋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课外教育活动;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开展聋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聋生职业生涯辅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部分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开设了针对聋生的服装专业职业教育,聋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系统的学习了服装专业基础知识、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和服装专业技术技能,但是,大多数聋生毕业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和社会后,却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为此,课题组成员对服装专业的在校和已毕业的聋人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调查,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全纳教育来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扩展聋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积极有效途径.通过对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聋生其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聋生有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学有余力的聋生有能力通过全纳教育模式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并获取学位.但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聋生通过全纳学习形式完成第二学历的学习,难度很大.为此根据聋人的思维特征、认知结构,通过校内资源整合,制定接受教育的特殊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必要的助学措施,以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为将聋人大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也为实现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全纳教育模式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完善聋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深化聋人高校全纳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提升全纳教育教学秘书管理水平。本文首先从工作地位、人员素质、考核机制、职责分析四个方面对聋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随后,以高校管理层面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聋生全纳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最后,以聋生全纳教学秘书自身为出发点提出了提升自身素质以及管理水平的途径。只有提升全纳教育教学秘书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纳聋生发展,才能有效提高聋人高校全纳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是公认的事实,兼备残疾人和大学生双重身份的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近几年聋人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有所提升,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聋人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有助于聋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选择。选择创业的聋生也应不断努力提高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创业技能;利用多重优势,减少失败风险;勇于接受挑战,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聋人大学生的人文课程怎样设置,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聋生的发展,才能增强其就业机会、提升其生活质量,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聋人自身的特点。聋生人文课程的课程设置不但要结合人文课程的学科功用和聋人学生的自身特点,而且也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意“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聋生人文课程的“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2.
上海聋人高级中学普遍使用的是普校数学教材,但普校数学教材不能体现《上海聋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也无法满足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多样化和聋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聋生实际情况,对聋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在聋人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实验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的应用为聋生实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围绕聋人大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对网络环境下聋生实验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聋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聋人高质量就业,使聋人毕业后顺利回归主流社会。我院自2007年起招收全日制高职聋生,对聋生采取融合教育的模式,安排聋生与健听生一起生活学习,共享学校教育资源。在专业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讨把健听生与聋生融在一起进行设计类教学,尝试走出一条适合聋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5.
聋人教师在聋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国聋人教师的发展面临多重困境,聋人在聋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要摆脱聋人教师所处的困境,促进聋人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实施聋人教师资格认证,同时需要鼓励招聘聋人教师,充分发挥聋人教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聋教育的关键不是解决听力问题,而是解决沟通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聋人学子有机会走进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当聋人步入大学之后,表现出汉语储备不足以应对专业课学习的状态.文章分析了聋人大学生汉语学习中普遍存在汉语基础薄弱、对教学媒介语言——手语不能全面理解、缺乏主动阅读和写作积极性,最后提出听人教师应提高手语能力、培养聋人阅读写作兴趣等建议,以期促进聋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教学呈现方式影响农村聋生心理理论水平,在PPT呈现下的心理理论成绩高于传统纸笔呈现下的心理理论成绩,不同父母听力状况会影响聋生心理理论发展,聋人组家庭聋生要高于正常组家庭聋生,父母中至少一人为聋人的聋生心理理论得分更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通过调查乌市聋校师生的手语使用现状发现:教师采用手语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且多使用混合手语;聋生对中国手语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显著低于教师、常用本地手语的人数比例则相对较高;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聋生与校外聋人之间的常用手语类型均呈现差异,为聋生有效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增添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已逐渐走向开放化、融合化,无论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还是聋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等角度来看,聋生高等教育融合化都是高等特殊教育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是聋人大学生必修课程,聋生在融合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英语学习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聋人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全国多数地区而言,聋人中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大环境中仍处于弱势,表现为“硬件”不硬、“软件”不优、“人件”不专。其中聋校教师专业化进程明显滞后于普通中小学,影响了教师发展,也影响聋校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聋生的成长与发展。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聋校教师专业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