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育人的起点是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是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其落脚点在学生品德行为上。归根到底,育人是要培养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统一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  相似文献   

2.
试论多角色体验教学法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启照 《文教资料》2008,(20):196-197
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实现知行统一、德行统一的过程.单纯进行知识灌输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德育效果不佳.多角色体验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可以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提供情感体验,有助于把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情境育人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最常见的理想育人方式,深受广大德育教师推崇。所谓情境育人,就是通过设计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育人情境,引发学生热烈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一、情境设计:从有意思转向有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设计生动活泼的育人情境,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构建道德认知、涵养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最终形成良好道德行为。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该做到有意思更有意义。道德与法治育人情境的"有意思"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德育课的教学大纲,为适应德育"育人"的目标,在德育课考核评价机制上,学校应从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进行评价。除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课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行为实践的评价,考试也应侧重对实例的分析考查,注重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总之,德育课的评价应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核心,全面整体评价,具有激励作用。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德育为先、全员参与,过程渗透。教师必须始终自觉地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学应该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现代的"情育、明理、导行"转变,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道德的生成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创新式的"体验生成"的德育教育模式;要遵循"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过程,促进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要整合育人资源,应当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当中、学校关系当中、实践过程当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问题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德育的内容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重视情感体验。学校有效地利用校史这一宝贵的德育资源育人,有其独特的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7.
道德量化评价普遍存在于小学德育实践中,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它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均有不良影响,道德量化评价规定有限的行为为道德行为,以能否做到这些行为和完成的数量为判断道德水平的依据,这是不科学的,它不能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德育有效性,家长和学校应取消道德量化评价,改用其他更为合理的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德育泛化是指“对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加以‘不道德'或‘道德'评价,并施以教育干涉”;其本质是不当教育对非道德行为的否定.尽管众多因素干扰了德育泛化的识别,但其危害真实存在:对道德教育、道德权威、学生行为自由的多重侵犯.基于归因分析,本文就如何矫正德育泛化提出了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9.
道德量化评价普遍存在于小学德育实践中,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它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均有不良影响,道德量化评价规定有限的行为为道德行为,以能否做到这些行为和完成的数量为判断道德水平的依据,这是不科学的,它不能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德育有效性,家长和学校应取消道德量化评价,改用其他更为合理的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0.
德育工作下学生个体能够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和学校道德准则,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正确的内在信念系统支持下驱动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规范。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校园精神环境,在相关建设下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是非善恶,特有环境下形成的道德行为可以推动学生自觉调节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学生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为核心问题,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三重基础,以及道德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分析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日常冲突情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道德行为,包括外在情境催发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道义观念主导的信念性道德行为,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性逻辑结构及综合性影响要素要求学校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道德冲突和规范层次三种依据,掌握知识、生活和教育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生活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行为规范并将之应用到日常道德冲突之中,顺利实现道德情绪的稳定和道德认知的深化,从而在个体和整体层面实现道德行为的有序提升。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过<曾国藩家书>典章词句可以体悟到曾国藩读书明理,提升道德认知;树立恒心,历练道德意志;以情育人,升华道德情感;谨言慎行,约束道德行为等教育思想,对现代的道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和考量价值,对高校树立"大德育观",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体系;高校教师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校德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德育工作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单一的德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有必要将德育教学理念渗透在各科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英语是高校的重要学科,英语学科的语言情景是进行德育的优良土壤.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小学思品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即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往往出现“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符合社会价值的道德行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进行德育课程开发的时候,探索以"主体性德育"作为贯穿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始终的理念,形成了一些对德育主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德育测评是德育过程非常重要的成分,题库是测量的依托。文章在德育协同建构的背景下,对目前网络游戏化德育测评题库建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通过与德育有关的网络游戏化题目挑战,对结果进行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测评,获取学生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答题体验中进行品德知识以及品德行为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引起道德思想、道德行为的转变,为游戏化学习在德育中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邹宇 《考试周刊》2011,(93):195-196
"生态式自主育德"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自觉养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式自主育德与传统德育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德育主体的关注、对发展性的追求。在德育主体上更重视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  相似文献   

19.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心理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当今我国的教育危机凸显于德育危机,而德育危机突出体现在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偏差上。学生厌学、逃学,道德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行为的偏颇等诸多表现,让我们深感忧虑。教育,尤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现实化、功利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统一,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道德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加强道德立法,依法治德,使德治与法治相融合;构建教师教书育人—领导管理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学生自我教育"四育人"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双主体"教育互动;建立健全"校—系—班级—宿舍—网络"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青少年"五级"心理危机干预保障机制;教育引导方法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要建立集体教育和道德言行绩效评估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