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美点赏析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闻名遐迩的哲理短诗。全诗14行,前九行写镜子固有的特点,后5行写镜子可能碰到的结果。将复句直接入诗是本诗的特点之一。前两句是转折关系,三四行五六行各自形成因果关系,七八行构成并列,九与十、十一与十二行是直接的因果,最后两行则是对前两句的递进。这是一种难得一见的做法,而且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冒险的做法,因为新诗虽说可以不拘一格,但过分的自由容易使诗流于放纵,失之粗陋,淡化诗味,但本诗显然没有陷入这个窠臼,作者的勇气获得了回报。托物言理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作者借镜子说世事人情,镜子的特点及…  相似文献   

2.
师:这首七绝诗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诗题的意思也已经弄明白了,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对诗的前两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好了?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诗的前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是“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究竟在何处“寻”到“花”的?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两句作了交代。 师:真会读书!老师为你们高兴。生:这两句主要写了黄四娘家花多。师:从何得知?生:第1句“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花满蹊”写的是花把通往黄四娘家的路径都遮住了;第2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渡湘江杜审言秋下荆门 李白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途中写的,通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_与_对比,后两句是与_对比,用“水北流”来反衬。 ②诗的第_句是全诗的中心,起_的作用。 ③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的影响。与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中的名联: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妒鱼绘,自爱名山入刻中。 ①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川远游时,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明_和_。 ②…  相似文献   

4.
此诗的结构是以第九句“汉家大将西出师”为关联前后的枢纽,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写走马川一带的自然风物、敌方情况,使用的是反衬手法;后部分写将士们出征的情况,则以细笔作正面实描。反面衬托与正面描绘有机组合,成功地塑造出唐军将士的英雄群像。  相似文献   

5.
宦晴 《云南教育》2001,(17):36-36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新颖脱俗,气势磅礴。教学这首诗要依据其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   一、写作特点   1.视听结合,动静兼得。这首诗的前两句见“色”。作者站在远处看“瀑布”,虽不闻瀑布的腾跃澎湃之声,但见团团云雾缭绕在黛色的香炉峰顶,一道白亮狭长的瀑布自然地挂在峰前。诗人恰到好处地以静衬动,动静兼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后两句见“声”。诗人不是从形状描摹瀑布的壮观,而是以声势让人感受其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速度和高度一叠加,瀑布的声势和力量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6.
朱熹有两类相关的诗——题咏、题画诗。一是赠给主人的诗,是为其建筑(如堂、屋、轩、藏书阁、园林)而题咏。这类诗既写出了建筑的特点、建筑本身的美,又根据建筑物命名之义进行阐发,兼写主人的胸怀、志节。通过题咏此物,见出对主人的劝勉、叮嘱。二是题画诗,此类诗多采取前两句写画中景,后两句展开议论的章法,议论以补充画作未有之义。从中可见,朱熹深明诗画同源之理,具有很高的艺术品鉴能力,诗中情感深厚,爱憎分明。这两类诗均充溢情趣景趣,见其真性情。  相似文献   

7.
陈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38-38
晚唐诗人章碣这首七绝.妙用隐喻,颇为新巧。诗的头两句写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登上高台.等待皇帝临幸:她们那新月一样的眉都紧锁着.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呢?后两句作了回答——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的.她们企盼临幸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宫怨”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8.
雨后金·李俊民春空霭霭慕云低,飞过山前雨一犁。明日却寻归去路,马蹄犹踏落花泥。写诗为文,都离不开想象。作者不光写眼前景,道目下事,还常常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拟前此后此的景物人事。这种写法的好处,主要是扩大了原作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既新颖别致,又令人回味无穷。上面这首写“雨后”的小诗,即是一例。诗的前两句写实。首句写雨后天空景观,烟雾蒙蒙.喜云低飞。“春”点季节.““暮”点时间,而天空茫茫之景正是雨后的写照。次句写雨后地上之景,春雨飞过山前,润湿泥土只有一犁耙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如果…  相似文献   

9.
余闻婧 《江西教育》2002,(12):26-26
一、比较法比较,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区别,辨认异同,区分差别。古诗《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用“碧玉”喻春柳的颜色美,用“丝绦”喻下垂的轻柔美。但仅仅靠理解诗中字词很难深切感受到比喻的表达效果。课前,我先引导学生抓住柳树的特点观察,再写下来。(有位学生写道:“柳树的枝条是翠绿色的,又细又长又软。”)课上,又将学生写的句子与诗中的比喻句相比较,让学生围绕探究题(1.两个句子相比较,都抓住了柳枝的哪些特点写?2.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3.试着修改同学描写…  相似文献   

10.
望洞庭     
<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相似文献   

11.
我写幼儿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幼儿诗,我曾在一篇小文中说过:这种诗比较自由,不像歌谣体那样要求整齐,句与句之间音步和节奏对称,而且一般都严格押韵。较之于儿歌,幼儿诗在形式上比较开放,可以句无定字,节无定行,甚至可以不押韵。它讲究的是在自然的律动中,显示其内在的节奏,语言更接近口语。我写的幼儿诗,就题材来说,最多的是两大类:一是写大自然的,包括花草虫鱼,山水树木乃至种种宇宙现象;二是直接写幼儿的,写他们的生活、游戏,反映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天真无瑕的心灵世界。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时代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  相似文献   

12.
悦读文摘     
歪诗——妙诗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天,由于高兴,一个平时从没有吟过半句诗的人,也吟起诗来: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撅——翘尾巴)吟了前两句,正待吟后两句,左右的臣僚早已傻眼了。这么歪,这哪是诗呀!但又不敢笑话皇帝。朱元璋看在眼里,明在心里,不慌不忙吟出下两句。三声唤出扶桑(即太阳)来,扫退残星与晓月。大臣们一听,大吃一惊,皇上毕竟出口不凡,吟出上佳之诗来了。可见想笑话别人时,千万慢一点来,快了就孟浪了。主考官批诗从前,有一考生应考,写了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下写了四句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  相似文献   

13.
此诗的结构是以第九句"汉家大将西出师"为关联前后的枢纽,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写走马川-带的自然风物、敌方情况,使用的是反衬手法;后部分写将士们出征的情况,则以细笔作正面实描.反面衬托与正面描绘有机组合,成功地塑造出唐军将士的英雄群像.  相似文献   

14.
余娜 《成才之路》2009,(21):41-41
教学人教十册语文第九课《儿童诗两首》,曾在备课时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本文虽说是二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可《语文学习指导丛书》(是我校规定必做的作业本)中有这样的习题: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各写一句。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相似文献   

15.
两人或更多人各写一句或几句而成的诗,称为联句诗。比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此诗的前两句由唐文宗所吟,后两句为同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续。到了宋代,文学家苏轼对柳公权的续句大不以为然,说其尽是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昀(晓岚),人称他“于书无所不通”又是一位著名诗人,但我以为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名师。《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记载,他路过古北口时,偶见旅壁一诗,剥落过半,仅有“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二句。后来他才知道这是自己的门生朱子颖的诗句。不久他出督闽学,在严江舟中赋诗曰:“山色空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有一次他与朱子颖相遇,说:“别人说我这首诗写得好.其实这首诗是从你‘万山青到马蹄前’这一句脱胎而出的。别人说是青出于蓝,今日我这成…  相似文献   

17.
<正> 何为逆挽?请看朱元璋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是:“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平心而论,这两句俗不可耐,毫无光彩。但诗的后两句却异峰突起:“三声唤出扶桑  相似文献   

18.
“豆蔻”一词不可乱用程进升"豆蔻"一词出自杜牧的一首《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分,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杜牧离开扬州前写给一位和他相好的歌妓的赠别诗,其中的前两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写那位女子身姿轻盈...  相似文献   

19.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20.
诗人看到神女峰,触景生情,表达了不同于前入的感受。诗的前九行,一写不忍睹,二写心潮涌,三写江涛。当游人都向神女峰欢呼的时候,惟有一个姑娘“突然收回”手“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尽兴离去时,惟有这个姑娘“站在船尾”,心潮“翻涌不息”,像高一声、低一声的江涛。这几行诗采用的白描手法,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接下来的四行诗,是对“美丽的梦”的否定。在作者看来,人心是不能“变成石头”的,也不应该。诗的最后五行,喊出了时代的声音,表达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美丽的神女千百年来立在悬崖,博得无数荣耀。可那荣耀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