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观历史上各教育家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得出关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几点特征,即古代教育家眼中的道德教育以个人的"修身"为起点,以"家庭伦理"为着眼点,同时体现出以"德"治国的教育政治功能,"天人合一"的教育和谐理念.这些特点对当代高校的德育建设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1.紧跟时代,优化德育过程。在德育目标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实践德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践德育是从学生道德实践的需要出发,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进行,通过道德实践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最终为了学生过(实践)道德的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取向及具体操作范式。实践德育将实践作为德育理论建构和实际的德育过程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代外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变革。与此相适应,各国的道德教育也表现出新的特征和动向。探讨当代外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动向,可以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道德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拟就当代外国德育改革的主要动向,作一简要的简介。一、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德育问题,表现出对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各种教育改革的讨论中,德育问题始终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现在许多国家…  相似文献   

5.
陈斯琪 《中学教育》2019,16(6):12-18
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身体"。身体,并非一般意义中的肉体存在,而是身心合一的身体、是与环境同构的身体、是自由体验的身体,只有具备上述完整属性的身体才能被称之为"身"。当教育者一味忽视、规训、控制学生的身体参与、体验与发展时,就会导致学生身心分离、身体侵害、身不由己等现象,最终造成劳动教育实践的效果偏离。而要想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就需从"身"出发,使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回归身体本身。因此,应主张身心合一,鼓励身体参与;尊重身体选择,肯定生命差异;实现身体自由,破除时空枷锁。  相似文献   

6.
许敏 《中国德育》2006,1(10):25-28,62
个体与实体(即伦理普遍性)的潜在统一与现实分离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完成个体向实体的现实回归,实现个体与实体的现实统一。然而西方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却突出个体是原子式存在的理性主体,否认实体即伦理客观精神的存在,使个体与实体完全分离,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道德教育的伦理解放本质。  相似文献   

7.
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引导着我们:大学道德教育只有从"理性"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把握道德教育的生命逻辑起点,树立以生活为元基点的德育理念,创设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环境,还要打破科学化的主客体模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石;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当代家庭教育的必由之路;做人为本、以德育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把家庭美德教育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和优化德育环境,抓好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9.
品格教育作为当前美国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重新成为美国学校传授道德价值观的主要理论。论文概述了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的内涵、特征、原则和方法;描述了品格教育运动在各类研究机构的推动下,其理论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借鉴美国品格教育运动有益尝试,确认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种有效道德教育资源,构建系统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加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应成为我国当前德育改革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规范伦理的外显性和易操作性深刻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其道德教育模式带有明显的“知性特点”,显得抽象枯燥和苍白。德性伦理以挑战规范伦理的面目兴起,反映了当代道德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德性伦理重新找回了道德的根基,即人本身,有着现实的合理性,它与规范伦理有着密切的契合性,两者互为补充。德性伦理运动的出现对我国当前的成人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必须重视成人教育的德育功能,并且要在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之间找寻合适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心理-道德教育推动心理教育的发展,表现在改变心理教育的边缘化地位,构建伦理性的心理教育模式,纠正人们对心理教育应用范围的误解;另一方面,它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表现为在概念上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性,重塑道德教育人性的回归,解除道德教育单一化的偏见。概括起来说,心理-道德教育扩大了心育与德育功能发挥的范围,打破了心育与德育活动设计上的人为界限,实现了心育技术性与德育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应该是有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和冷冰冰的理性”(鲁洁教授语),对人之身体的关照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自尼采以来,身体从被压制、被遮蔽的历史命运中觉醒,道德教育也在压制、否定身体的道德教育和物化、规训的道德教育后,重新审视自我,开始诉求生命的发展与身体的关照。  相似文献   

13.
王逢贤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学家和道德教育研究的巨擘。他毕生献身教育科学,为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建设和德育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丰富深邃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进行教育学研究,而且大力支持并参与组织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学术会议。他在德育学科建设上也贡献卓著,在全国率先开设德育原理课程,并为编写师范教材《德育原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关于中国教育学科学化的探索具有深远意义,在教育学术史上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德育实效性是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当前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道德教育要求不一致等方面,、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富有重要价值和启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要建设完善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体系以及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德育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德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德育内容必须注入新的活力以引起人们对德育更多的思考和重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德育内容应注重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以人为对象,旨在促成人的德性往道德教育理论的应然取向发展,而道德理论以人性论为基础。本文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两个维度来分析道德教育与人性的深刻关联,并通过对“以人为本”的当代德育基本理论的简略分析来理解当代德育应如何处理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当代西方极为重视德育研究的国家之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方法和"品格教育",是美国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和方法,对美国德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美国这几种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演变来看,杜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影响很远,它不但对美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