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实际的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其原因有:办学自主权概念本身的界定不清;学校这一主体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模糊;没有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片面强调政府对学校的“放权”,而忽视学校自身的“用权”;缺乏促进学校办学自主权运行的机制;受现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因此,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真正实现,关键在于重新界定办学自主权,明确学校的法律主体性质和法律地位,重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将政府“放权”与学校“用权”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能促进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效运行的机制以及改革现有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近30多年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陷入“政府放权不放心、高校要权又怕权”的两难境地,且集中统一的授权方式也存在逻辑偏差。通过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特性分析,提出未来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重心应在提升高校办学自主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自主意识、制度系统性和制度正义性等三个方面,并指出高校办学自主权 “落实”与“扩大”的可能选择:在遵从历史和现实的前提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键在政府和高校对执行原则理解的一致性,以协议方式“扩大”授权,重点在事前对高校办学自主能力的评估,着力培养高校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文献表明,现有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核制度是院系自治。在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化影响下,借鉴治理思维,我国高校正在破除“行政化”的本土情境,建立“管办评”分离机制,形成各利益主体可以相对平等地对话与协商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构建我国高校治理结构、推动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地的基本策略。通过文献分析和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涵辨析后发现,我国现在的高校治理策略缺乏市场维和院系自治维,应该将其纳入新的高校治理结构;法律一维相对弱,也应作为独立的维度进行建构,即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应该包括法律、国家规制与政府行政、社会中介评价、市场、校级管理和院系治理等六维度。从自主权内容上,高校办学自主权实质是高校应该拥有的一系列与学术活动相关的决策权,在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自主权和“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自主权。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呈现由政府全面控制着这些自主权逐步转向持续放权的改革趋势。目前,相对“提供什么”的战略决策,高校在“如何提供”的生产决策方面拥有较多的自主权,高校对学术事务的权力多于资源配置的权力,部属高校较地方高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4.
政府与教育各有着自身的本质和功能。垄断包办或推卸责任,都不是政府在教育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在“调控”与“放权”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在“作为”和“不作为”之间发挥最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学位授权审核作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高校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方面。新时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深入推进学位授权审核“放管服”改革,旨在促进其职能转变、推动学位管理革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当前改革主要围绕权力框架的整体调整、制度体系的科学重构两个要点开展。未来推进应明确放权尺度,确保权责一致性;推行刚柔兼管,激发监管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提升服务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合理的高等教育举办机制只存在于一种合理的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之中.政府与高校、政府与社会之间都应是一种横向互动关系,而非纵向控制关系,而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则存在着更加直接和密切的相生相赖关系,高等教育应奠基于社会,而不是政府.公助民办是高等教育举办体制的应然选择.“公助”恰当地反映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民办”则合理地顺应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公助民办”既符合高等教育自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也是促进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要从单一的政府主导体制走向公助民办的多元化体制,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循序推进部分公立高校转制和大力提倡和推行教育家办学.  相似文献   

7.
高校经费供给制度的变迁导致了高校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变革,主要表现是高校与政府间的“上下级”关系逐渐削弱、高校与合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的扩大以及高校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主顾”关系的增强.在资源依赖理论的作用下,高校不得不回应来自市场、学生群体等其他非政府主体的需求,对自身的办学行为进行调整,包括寻求政府控制与高校自治的平衡,合理利用市场机制改善资源环境,为学校资源主要提供者——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从改革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模式、改变高校内部治理模式两个维度入手,结合我国国情,主张重构政府、高校和教师三者的职能和权限,提出了政府放权、高校分权、教师享权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范围涉及政府与高校权力的关系、财政经费、人事薪酬、招生入学等方面。借鉴德国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该改革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高校自主权,调整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改革高校人事制度,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高校招生入学制度,保障高等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随着“让利放权”为基本思路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而逐步进行的。在放权上,主要表现为国家逐步缩小对粮食商品的收购、销售和定价的控制范围,制定了一系列扩大粮食企业自主权的政策。如从1979年开始把国家对粮食企业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同企业经济效益划分开来,实行收支两条线,初步确立了对粮食财务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格局。在让利上,主要是通过改革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方式来实现的。通过财政部门与粮食部门的经济利益的调整,增强了粮食企业的活力。在强调区别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前提下,对政府与企业的经济责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放权让利措施的实施,无疑加快了粮食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速度。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的一面,即不仅这些措施本身不完善、不彻底,并且它们是遵循原有的条块分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的非正当利益及其有效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利用自身所享有的政治权力资源,获取的与国家总体利益相偏离甚至相对立的自身利益。这些自身利益与其组织的目标和宗旨相背离,获取手段也往往违反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导致腐败和寻租。政府的这部分利益,我们把它称为政府的非正当利益。他具有违法性、突出的“行业性”等特点。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大危害。鉴于此,我们应当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日益凸显,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关系的制度混合,使得国家在土地征收中权力与权利之“公益目的、给予补偿”的宪法制衡被打破,并引致了民众对土地征收法律性质的认识偏差和司法救济的不力,以致于剥夺、侵犯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的征地行为屡禁不止。因此,探索并研究土地征收中国家权力与权利的制度设计和法源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环境.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大千世界的种种看法,体现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因此,对某种外国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对该种文化的了解过程,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示范院校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示范院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健全高职教育体系,赋予示范院校足够的办学自主权。示范院校应积极探索与实践“学校—企业—社会”的办学模式、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服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的社会服务模式。社会应为示范院校提供办学咨询与协助,组建有机的企校联合体,及时反馈人才使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工学结合已成为重要切入点,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推行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工学结合模式。文章分析了工学结合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及其定位,尝试将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工学结合模式分为“2+1”、“2+1+2+1”、“校企合一”、“订单式”几种典型类型,并提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应是“多方位、全过程”的。  相似文献   

16.
政校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校合作构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政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投身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的理智选择。基地建设应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及政、校、企三者主体职能。要把握好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实性与前瞻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问题,处理好公共实训基地与院校培训基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因而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政府。从长远看,入世将对政府权力的行使规则、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政府的法律地位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应当对政府的执政理念、依法行政的理念,有一个全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尊重社会公德”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推进我们当前的“以德治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它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重视并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从而处理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2)它有利于在“以德治国”中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调整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3)它有利于在“以德治国”中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和塑造,有利于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9.
立足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度,提出扬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四点建议: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兼顾多方需求,提高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加强市场调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建立有效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终身学习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政府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在发挥其本职功能的同时,为满足人们的不同学习需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公民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部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我国也应在完善终身学习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和促进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