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把崇明开发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特有的“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岛桥”,并能提升上海作为世界城市品位的现代化“生态岛”,这是崇明未来发展的目标与定位。陈良宇书记在《上海市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崇明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建没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崇明大开发的  相似文献   

2.
创建陕南生态保护与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途径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陕南的突破发展,可建立“陕南生态保护与发展示范区”这样一个工作平台。从体制、产业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以实现生态淘汰的保护与开发,推动贫困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中十分丰富的生态乡情教育资源开发成课程,把崇明的孩子培养成“生态人”,并探索一条创造的、实施好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崇明之路”,这是一个摆在崇明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为主动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实践, 崇明教育确立了打造生态教育品牌的发展战略。为了能实现这种品牌战略,我们选择以“县校联动”为实践策略,开展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4.
陈英 《现代教学》2006,(1):29-30
如何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中十分丰富的生态乡情教育资源开发成课程,把崇明的孩子培养成“生态人”,并探索一条创造的、实施好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崇明之路”,这是一个摆在崇明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为主动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实践,崇明教育确立了打造生态教育品牌的发展战略。为了能实现这种品牌战略,我们选择以“县校联动”为实践策略,开展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5.
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德育生态性功能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与全球道德教育相接轨、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开发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关注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人格、进行课程开发、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生态体验场和推展个人“美德袋”评价。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辽宁省应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海洋产业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损害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造成了海洋生态的损害。因此,辽宁省制定了海洋生态补偿政策和措施,推动海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然而,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辽宁省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的对策建议,以利于保护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探究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第一产业(特色农业)的延伸、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渗透(乡村旅游);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第二产业的重组及第二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工业旅游);绿色生态基础之上的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分区”对策.旨在解决以“生态”和“绿色”为背景下的该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
官芹芳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09,(23):10-14
2004年崇明生态岛建设拉开序幕,崇明教育主动作为,依托良好的生态教育资源,逐渐制定了幼教、普教、职教、成教“四教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大战略。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和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态和谐”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生态和谐”为视角,以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切入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观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的生态教育研究中,学术界对"生态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教育参与到生态思想运动中,首先是以环境保护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是针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改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并且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深入研究生态教育,首先应当理清其概念,明确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进行探讨,认为泉州市"非遗"的较好传承有其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基础,但也遇到一些困难。提出泉州市应继续探索和完善"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体系:建立文化生态指标监测体系,制定文化保护和发展政策;引导文化生态消费,打造文化生态链;注重文化生态效益,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建立"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3.
自然生态环境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人们在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中,往往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提出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以免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出现许多城市走过的“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桎梏。  相似文献   

14.
当今,生态问题凸显成为不争的事实,应对生态危机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生态"一词不仅仅是单独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逐步上升到普遍意义上生态意识的高度。青年大学生,一直是时代关注的对象,青年发展水平代表社会发展水平。培养公民生态意识,高等学校应成为主战场、青年大学生应成为领跑者。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与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态旅游兴起、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可以明确的看出,生态旅游强调人对自然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道教的洞天福地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旅游的如何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昂族的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宗教、制度三个层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着德昂族对自然的热爱,德昂族聚居的村寨环境优美,生物种类众多。在生态危机困扰人类的当下,应该汲取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前瞻性,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民生是基于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两方面有机统一的概念。生态民生理念内涵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看作是环境保护,还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民生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化中国化、具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来了生态民生的创新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生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公共基础性生态学课程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两课”和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优势,进行生态价值观渗透和生态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社会调研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快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各因素和谐发展,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影响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生态因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个主生态因子及其所包含的各子生态因子,指出只有保持各生态因子协同发展,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才能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现系统动态平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