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声书行业的兴盛带来海量数据增长,建立一个通用、规范、易操作的有声书元数据著录方案,有利于改善有声书元数据组织现状,方便用户使用,促进行业长远发展。对国内外两大有声书头部平台Audible和喜马拉雅的目录进行对比调研、了解现状,参照都柏林核心元素集,考察现有元数据著录方式的合理性与都柏林核心元素集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含有23个著录元素的有声书元数据著录方案,突出用户任务,兼顾简单与精准,可复用、可扩展,力求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有声书自问世迄今已有近90年历史,在有声书的发源地美国,有声书的出版发展与录音技术和音频载体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有声书出版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并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形成了新的业态和发展趋势.我国有声书出版从美国有声书出版的发展历程中获取了有益的借鉴并正在形成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数字有声书发展势不可挡,成为出版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Libro.fm联合美国的独立书店出售有声书,希望打造一个线上的数字有声书“独立书店”平台,帮助独立书店参与到数字有声书的市场竞争中.本文梳理了Libro.fm与独立书店的具体合作方式,探讨DRM free有声书运营策略的优势,并对平台的商业模式与推广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徐丽芳  池呈 《出版参考》2014,(10):20-21
正亚马逊(Amazon.com Inc.)于199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家网上书店。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扩张后,而今它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的成功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并购。可以说,每次成功"出手",都使其轻松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业务单元。本文将选取几个代表性案例来梳理其并购历程,以期从中一窥亚马逊开疆拓土的电商帝国成长史。并购有声书公司,占领音频下载市场。亚马逊在有声书领域的探索于2000年开始。当时,它斥资百万美元购买数字音频供应商奥德博公司(Audible.com)5%的股权,与之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拓展了有声书业务,也为后来的收购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时代,我国有声书产业正以方兴未艾之势蓬勃发展,但其赢利模式还不成熟.在出版生态视域下,以利润杠杆为研究问题,从供给侧杠杆、营销杠杆和需求侧杠杆三方面切入,探究我国有声书产业利润杠杆发展瓶颈,并据此提出相应突围策略,保持出版生态平衡、稳固、稳定,以期为有声书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有声书的内容载体、传播方式、营销途径,使其得到全新的发展.当前,有声书在我国正蓬勃发展,市场体系也日益完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书平台的升级换代、线上图书馆有声阅读建设的加快,有声书实现了“随时、随性、随地”阅读,其便捷性、趣味性特点不断凸显,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我们将会迎来一场新时期的阅读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7.
美国有声书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从唱片式有声书、磁带书、CD有声书到流媒体有声书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变迁.美国有声读物出版协会对有声书做出的界定是:其中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磁带、高密度光盘或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录音制品.根据有声书是否依附于某种载体,可以将有声书分为实体有声书(physical audiobooks)和数字有声书(digital audiobooks).  相似文献   

8.
随着AI语音交互和声纹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发展,AI有声书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人们传统认知上的局限,同时能够弥补真人有声书的不足。文章分析AI有声书相较于真人有声书的价值优势,基于媒介可供性视角提出AI有声书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平台和听众两个维度的信息生产,将听众与真人主播的互动转向听众与虚拟AI主播的互动,进而满足听众在信息生产和社交两方面的可供性需求。听觉文化复兴背景下,AI有声书完全取代真人有声书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王欢欢 《今传媒》2022,30(2):67-69
随着新媒体移动终端以及5G技术应用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多样化,其中有声书、电子书和传统的纸质图书成为文化传播的"三驾马车",特别是被称为"耳朵经济"的有声书成为出版业新的盈利增长点。本文以媒体融合背景下,有声书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对有声书转化为纸质图书的前提条件、编辑工作、后期营销等工作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了有声书和纸质图书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升级,"听书"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有声书也因此迅速成长为数字出版产业中最有潜力的业务领域之一.在美国,除了常见的商业零售和订阅模式,图书馆借阅模式凭借价格和服务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本文以美国图书馆数字资源经销商OverDrive为例,从它的产业链结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三大方面分析面向图书馆的有声书借阅模式,总结该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图书馆的有声书运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远帆 《出版广角》2016,(20):23-25
文章通过梳理有声书的发展历程,探究欧美有声书发展的社会动因,归纳有声书产品的内在属性,分析中国的听书传统和发展阶段,希望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有声书市场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紧随着有声书版图的不断扩展,由"喜马拉雅FM"领头的有声书专业运营平台逐渐占据有声出版业的主导地位,但盗版侵权现象却屡屡发生.而传统出版社的有声书平台的开发则较之却显得不尽如人意.出版社具有较为成熟的版权管理运作能力,而有声书专业平台则拥有强大的出版资源,通过两者的自身优势为角度,以版权运作为主要线索,既改善了有声书专业平台的盗版侵权现象及版权运作机制,同时提升了传统出版社的消费市场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内容变现”“知识付费”这两个关键词在互联网产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近几年,诸多互联网企业在内容和知识服务创新方面创造了奇迹.在众多创新的互联网产品中,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听见所需内容的有声书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可以预见,有声书将成为出版业新的盈利增长点.本文从国内外有声书市场现状、出版社面临的危机及未来如何应对三个方面,浅析国内出版社在有声书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乡土记忆类有声书层出不穷,为生于乡土却生活异乡的人们提供追忆场景。本研究通过漫游法深入有声书的田野,对有声书听众开展深度访谈,提出了有声书构建乡土记忆的三种路径:聆听乡土故事,储藏个体记忆;感受故乡风情,共享集体记忆;对比城乡生活,形成新型记忆。在此基础上,研究描绘了有声书建构乡土记忆的未来图景:建构扎根乡土的日常景观、打造具有共性的记忆标签、追寻时代特色的记忆景象、融合多重技术的沉浸场景。研究结果为留住乡愁和振兴乡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给全球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有声书又以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性,开始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引领新的阅读潮流.本文旨在对德国有声书市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的有声书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客户端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成为用户最大的信息入口,传统的阅读方式让位于屏读.听书成为一种摆脱时间、空间限制,获取知识的便捷方式,有声书成为如同音乐一样的伴随品.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有声书起步早,市场规模庞大.我国的有声书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丰富了图书的版权形态、重绘了图书的市场版图、重构了图书的生产机制并重新定义了用户.在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巨无霸式的聚合音频平台、有声书平台与专业型有声书平台将共生并存,达到动态平衡,有声书在内容生产方面将走向专业、独立,盈利模式将更加多元,精准推送是黏住用户的重要手段,但精准、细分的类目建设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有声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但直到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其中亚马逊在有声书领域耕耘多年,为有声书走向有声娱乐主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对亚马逊有声书经营策略进行剖析,认为长线发展的并购策略、基于自助出版的产品开发、灵活的价格策略以及贯穿始终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耳朵经济"迅速崛起,以有声书为代表的音频产品市场前景大好,发展红利仍在,为传统出版社入局有声书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现阶段,部分传统出版社已陆续开启有声书业务,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产品设计与市场运营上仍存在不足之处.文章结合有关案例,从内容设计和市场运营两大层面对传统出版社的有声书产品开发与推广展开研究,以期为传统出版社开辟有声书业务发展新空间,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流环节的完善,以及社群电商的崛起,有声书在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无穷的潜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牢牢抓住契机,通过高品质的有声书打造品牌形象,凭借技术创新和交互性创意,让二十一世纪有声书成为行业内产品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环境下,主题出版选题需要在纸质图书之外创新形式,实现“一菜多做”,争取更多的受众,增强传播力,扩大传播范围.本文试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常用的几种数字化开发形式为例,如电子书、有声书、数据库等,总结成功经验,以期为主题出版的数字化开发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