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知名藏书家、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多年来在阅读文化学学科建设和全民阅读推广实践领域知行合一,深耕细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阅读观,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全民阅读推广名师之一。文章通过梳理其阅读文化学基本理念和全民阅读推广实践成果,总结其培养“读书种子”、凝聚“阅读情意”、提升“阅读技能”的方式方法,探析其中外文学名著和人物传记阅读观、全民阅读“三位一体”方略及“六分法”理念,旨在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及“学习型社会”增智添慧。  相似文献   

2.
面对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学术期刊也应有所作为.传统阅读模式与数字化阅读模式具有互相融合、优势互补的特点,学术期刊应据不同终端和媒介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抓住浅阅读,让“小众学术”走进“大众视野”:利用浅阅读元素,加工产品;通过全面网络化,打造浅阅读和深阅读的信息推送平台;通过内容组织“多形态化”,发掘学术成果的多维价值.拓展传播渠道,寻求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结合点,推进深阅读.  相似文献   

3.
在全媒体时代下,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互融合,使得各种传媒力量形成合力,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格局形成,这些条件为“浅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浅阅读”最大的特征就是让读者在工作间隙期吸取海量的信息,用快速、简洁、便捷、随意、概要等方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俨然成为阅读的主流形态.  相似文献   

4.
助推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公共政策工具,聚焦于“最后一公里”的用户个体行为引导和精细化实践,在党中央“深化全民阅读”的顶层设计下,其理念和方法可以为基层全民阅读推广与服务提供一种从“力推”到“轻推”的创新思路。其中,“社会人”假设作为解释助推何以正当及有用的元理由,为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最初的逻辑依据和着力点。读者作为“社会人”,在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视野、心理惰性、社会规范、同侪压力、传媒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局限和干扰,使其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无法总是作出最优决策,同样也无法总是遵循最佳的阅读方式。对此,助推理论为全民阅读习惯养成提供了一种心理启发式路径。在简化、吸引力、社会性、及时性的EAST框架下,以简洁信息与简化流程来减少“社会人”读者行为决策的摩擦力、在阅读场景与信息触达中设置亮点以激发阅读动机、善用参照群体的社会规范影响阅读行为、把握阅读习惯养成的时间节点和推广时机,综合运用多种助推工具更有效地促进全民阅读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5.
亲子阅读是促进学前儿童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工作实践,从环境、馆藏、服务方式、互动平台等方面为公共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理念,形成了许多深邃的社会文化共识,包括“全民阅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民阅读要继承和弘扬优秀阅读文化”、“全民阅读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要承担全民阅读的促进与保障责任”、“多元力量参与推进全民阅读”、“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全民阅读需要立法保障”等.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7.
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阅读疗愈”与“艺术疗愈”皆是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助方式。在公共图书馆环境中,“艺术疗愈”可以视作“阅读疗愈”的一种延伸实践方式。文章就“艺术疗愈”的概念、类型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从理论基础、实践现状和现实意义3个维度展现了它在图书馆儿童读者服务方面的适配度,同时从文献资源供给、空间建设、服务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进而提出在儿童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艺术疗愈”的四个策略。  相似文献   

8.
地方公共图书馆作为培养青少年的重要阵地,理应围绕青少年需求开展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实践活动,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小培养其文化自信。在具体推广实践中,一方面,地方公共图书馆要遵循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整合图书馆现有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联合阅读推广模式;另一方面,地方公共图书馆要加大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力度,创新阅读推广形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将“全民阅读,青少年先行”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语义出版:数字时代科学交流系统新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义出版是基于传统互联网技术和语义网技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本体和信息可视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出版形态,代表着数字出版的前沿.本文梳理语义出版的多种表现形式,分析其功能特征,进而提出语义出版的DBIU层次模型.最后,本文就语义出版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科学出版商角色转变、科研工作方式、用户“战略阅读”和“宏知识”获取方面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永 《图书馆学刊》2020,(12):57-59
创新公共阅读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公共阅读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理清其内在逻辑和核心要素,妥善处理阅读资源配置中的各种关系,然后在强化政府对公共阅读资源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加强绩效评价监督,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阅读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阅读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婴幼儿阅读方面,英国的“阅读起跑线”(Bookstart)是全球最为成熟的阅读推广活动.本文对Bookstart的发展历程、服务内容和评估活动进行了探讨,用传播学的五W模式分析了其成功的五个要素,指出Bookstart对提高婴幼儿素质、促进家庭交流、缩小阅读差距的意义及其对我国婴幼儿阅读推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意义]旨在探索网络视频阅读服务的本质,探寻图书馆网络视频阅读服务的创新路径,分析创新路径的实践样态,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过程]采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分析网络视频阅读服务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归纳图书馆网络视频阅读服务的创新路径,结合实践案例对路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网络视频阅读服务主客体的交互过程催生网络视频阅读推广、网络视频媒介阅读、网络视频社区阅读3种服务形态,图书馆可以从中提炼出“荐读”“领读”“泛读”“解读”“共读”5种服务创新路径,不同路径各具特色,同时也相互联系、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与网络阅读之争——解读我国30年阅读之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现代数字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状况正在发生着变化.回顾我国30年阅读的变迁史发现,阅读思想从精神阅读向功利阅读转变;阅读内容从整齐划一向彰显个性转变;阅读方式从传统阅读向网络阅读转变.面对这些变革,图书馆应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倡导阅读、引导阅读、提高阅读率.  相似文献   

14.
“校园书香阅读文库”一套12册出版面世后,立即得到多方关注和好评.其中《读书有方》一书是以“读书”为主题的随笔、散文和讲演稿的集成,旨在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意在启发青少年的读书兴趣.《读书有方》立意构思巧妙,在“阅读环境”“阅读多重价值”“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阐述凸显了其专业价值,对培养大众的阅读情意、优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阅读、数字阅读,再到社会化阅读的发展,无不影响着出版的核心价值与流程变迁,阅读推广的方式也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中不断更迭.本文以全民阅读为视角,阐述精品阅读推广对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现阶段精品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化媒体生态的传播环境和运作方式,提出精品阅读推广形式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时代,阅读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国进入数字化时代,国民阅读发生了急剧变化,数字化时代产生的新媒介第一次真正延伸了人的大脑,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本文总结了传统阅读与新兴数字化阅读的特征,从阅读载体、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理念等方面归纳出数字化时代下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最终提出应以“相对主义”的观点看待当今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形态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原强 《晋图学刊》2016,(1):59-61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在读书治学方面颇有造诣,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阅读观.本文从阅读缘起、阅读动力、阅读范围、阅读方法四个方面力图对他的阅读观做出较为详实的剖析.研究他的阅读观,借鉴他的阅读思想,对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读者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转变为网络阅读为主,文章认为必须理性看待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方式的存在与不同,特别是“浅阅读”和“功利阅读”现象,提出图书馆应该建立良好的导读系统和阅读氛围,在不断扩大传统阅读的同时,注重对新媒体服务提供分类与导航.  相似文献   

19.
樊咏梅 《出版广角》2015,(12):108-10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知书"式的图书馆阅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广大读者的需求,而在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下所形成的"知人"型图书馆阅读模式备受追捧.本文从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出发,分析了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对图书馆阅读模式与服务模式的影响和变革.  相似文献   

20.
袁俊 《图书与情报》2006,(1):127-128
读书曾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营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却深刻地政变着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求知方式,有着深厚根基的读书文化正在演化出越来越丰富的具体形态。说到信息时代的阅读,我们将无法绕开“读书”和“读网”这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