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英美国家为研究对象,以网络访问的方式调研美国图书馆协会和英国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协会认证的LIS硕士课程,分析两者核心竞争力、核心课程及基本要求之差异,最后为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为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为我国图书馆员了解国外图书馆员应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提供一些借鉴,有助于图书情报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以网络访问的方式学习了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硕士认证体系,从认证体系的主要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介绍、分析其核心竞争力、核心课程及基本要求,归纳出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认证体系的基本结构及渗透于其中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结合样本馆的实症分析,讨论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其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作以客观评价,据此提出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结构性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4.
卢小宾:关于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设立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开展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新形势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美国图书情报教育历史悠久,具有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历史较短。对比分析中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为我国完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推进学科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中美31所设立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的培养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调研法和对比分析法,分别从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两方面入手进行调研和分析;着重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与异同。[结果/结论]针对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以促使我国逐渐构建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混合型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保障体系,共同推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高级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问卷与现场调研法,对北京和山东的典型高校图书馆内图书情报研究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各馆硕士人员基本情况、馆长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和其它方面的要求和对新进研究生的满意度评价三大模块.根据调查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对图书情报教育和高校图书馆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目前该学科教育的专业发展规模、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的现状是什么?经验与发展建议有哪些?论文采集数据的方法和途径为:向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所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院系机构发放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问卷并回收56份有效机构问卷,并通过网络调查获取另外22家机构的学科点现状,对七所院校开展实地调研和访谈。核心研究结论为:第一,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百年发展中学科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艰难而荣耀,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历经各自独立创建并发展之后在1998年融合基础上走过了坚守主流专业并积极拓展新领域的道路。第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无论是单独建系还是在历史、文学、管理或图书馆实体机构之下创立,经历了平均3. 77次的院系名称更名,目前大多数学科点以信息管理或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名称并基本稳定下来。第三,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经历百年的沉淀和发展后,尽管师资规模仍然偏小,但已形成相对稳定、不断更新换代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学缘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值得关注。第四,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在读学生中本科生培养规模大于硕士和博士,但从学科点授予学位情况看,从初创时期的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已过渡到现在以培养硕士生为主的阶段;本科、硕士和博士在就业去向上均以签署就业协议或者国内外升学为主要去向,本学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论文最后提出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发展中的若干方向。  相似文献   

8.
就如何培养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关问题,尤其是构建良好的教育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进而助推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关调查数据和第一手资料,阐述了我国图书情报硕士跨专业生源现状,并从图书情报专业的冷门性、入学考试难度较低、专业相关性、学历"镀金"方面对跨专业生源形成原因和跨专业生源给图书情报硕士教育带来的困扰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调整初试科目、延长学制、优化课程设置、因材施教、阅读配置、学科交叉研究、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等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至今已开设六年,近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是否遇到挫折,在读生的学习生活是否存在疑问?文章通过实际考察法、调查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六年来各高校图情专硕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学生角度出发,获取研究生们在学习、实习和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分析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在招生、教育、特色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数字图书馆教育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调查研究了国外数字图书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数字图书馆教育的课程框架。  相似文献   

12.
从胜任特征的角度出发,以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标准为基础,构建图书情报硕士胜任特征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收集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图书情报硕士胜任特征的五大子群,即基础性胜任特征群、专业性胜任特征群、拓展性胜任特征群、职业发展胜任特征群和管理胜任特征群,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图书情报硕士胜任特征模型,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细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制定图书情报职业资格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有三所高校开展情报学教育,其中巴尔伊兰大学的情报学系规模最大.目前,该校情报学系设有两个本科计划,四个硕士计划和一个博士计划.情报学系配备了专业图书馆与先进实验室,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与多样性授课形式,强调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对我国情报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图书情报类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与西方国家图书情报类毕业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高匹配度相比,我国图书情报类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背离特征.文章通过我国图书情报类毕业生专业认同感、就业走向、职业发展状况和薪酬水平等职业特征的分析,指出当前毕业生专业认同感的薄弱、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匹配度的偏离以及就业去向职业发展的多元化等已经成为我国图书情报类毕业生就业的普遍特征,并从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社会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不同角度寻找原因,探索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20所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招生师资、初试科目、研究方向、专业课程设置等维度,揭示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10年来的办学模式和发展历程,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办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图书情报教育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书情报工作面临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挑战, 正进行着一场巨大变革。实施全球信息目录计划与电子图书馆计划给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课程设置的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到学科含义的演变都体现了21 世纪图书情报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讨论了数字时代图书馆的特征,分析了网络环境给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时代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目标,最后讨论了实现该目标的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8.
图书情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综合化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图书情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化包括 :(1)学科之间的综合 ,又分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科与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综合。 (2 )学科与社会要素的综合 ,又分为学科与社会职业要求的综合、学科与社会问题的综合。 (3)学科与学习者的综合 ,又分为综合素质培养及终身教育的综合。参考文献 13。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站内容分析法,选取英国高校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排名居前的10所院系,对其硕士阶段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所在高校及院系名称的变化、硕士生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4个方面。作者认为,英国图书情报院系在硕士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已形成自己的特色,而社会需求则是英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基于社会需求分析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所需就业技能,辨析就业技能的必备项,为图书情报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完善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招聘广告中涉及的就业技能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对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启示包括:确立"T"型人才培养目标、创建关联性专业课程体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专业教育特色和搭建校园到工作岗位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