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新闻事件是基于新的技术传播优势而存在的一种公共话语发生方式。其不仅在传播形态和传播资源控制上区别于传统媒体,而且展现出在传播价值上打破话语垄断,实现公众话语利益表达,弥补传统媒体角色缺位等作用,甚至也可以说其已然成为中国"公共领域"景象的一类特殊的以"事件"的形式组成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传播话语在公共事件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的传播话语仍是"宣传"的语言体系。宣传话语在危机时代不利于权利的表达和问题的解决。媒介需要构建公共话语。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4.
融媒环境下,创新主流媒体话语表达需要了解和掌握公众认知及其话语方式,尤其是公众的对抗性话语直接弱化了主流话语的传播力、主导性和权威性。所以,主流话语表达的创新,必须注重公众的认知语境变化,增强其新闻生成能力,打破认知鸿沟及差异,掌握公众的认知图式,打造协同的认知语境,以有效引导主流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恰当的政府形象管理.在当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话语考察出发.探讨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对话误区,分析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传播原则,进而提出政府形象塑型传播和矫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对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中,以公共协商为主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多元主义情境下生成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提倡多元价值观的今天,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有着更为急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政府、媒体以及公众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探讨新媒体时代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话语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作为自媒体的微博是通过何种话语建构策略,将个体话语推向网络公共空间,并且形成公众广泛讨论的"微博事件"的。以"罗永浩砸西门子牌电冰箱"事件为案例,运用话语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元话语建构分析方法,探讨罗永浩微博文本的话语特征,及其在推动"微博事件"进入公共话语讨论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锐 《现代传播》2018,(4):80-85
科学传播的协作生产与话语博弈有机统一。理解其中协作生产和话语争夺情况,对于把握科学传播生产机制、更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以"PX"百度词条编纂为例,从历时性视角和科学话语生产的竞合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本细读法等,分析PX词条创立以来各传播主体的基本情况,以及协作生产、话语框架建构和争夺博弈情况及相关策略。研究发现,PX科学知识生产主体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位居北京等知识传播中心、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媒介素养的高校学生,PX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由众网友相互协作、合力完成,其间充满了话语冲突与博弈。有关PX的科学话语争夺,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迥异的关注重点和话语建构策略,其中框架借用、框架延伸、框架扩大、框架转换策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并导致各异的话语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话语权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赛男 《东南传播》2010,(10):45-47
媒介话语权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因而,在传播实践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组织、利益集团都在积极争夺对媒介话语权的控制,从而导致话语均衡的理想状态很难形成。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来自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控制成为制约话语均衡的主导力量,媒介话语权也因此一度沦为"政府代言人"或"经济创收者"。为此,本文提出的重构媒介话语权仍以寻求话语均衡为目标,认为媒介话语权应该回归公共权利的本质,自觉地代表公众利益,为公众服务。也就是说,媒介话语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媒体、公众的公共意识的树立。事实上,媒介话语权均衡状态的建构不仅是大众传媒的进步,也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推动。  相似文献   

10.
张蓓 《报刊之友》2013,(8):49-50,71
当下社会,知识分工导致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依赖。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信任度降低,现代传媒对此难辞其咎。科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错位;现代传媒放大风险传播,追逐轰动效应;网络文化民粹主义,污名化知识精英造成了现代传媒在转述专家话语时的三重"误读"。摆脱误读,重建专家话语的公信力,现代传媒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民间话语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为民间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公众不仅是国际交流和外交谈判的旁观者,也可以成为谈判的参与者、事件的评论者、政策的推动者。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应适当放开民间渠道,鼓励民间话语参与,同时对民间话语进行引导,形成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良性互动。而对于民众而言,应加强文化自觉,增强"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媒介素养,主动与外界沟通,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和展现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董颖 《传媒观察》2013,(9):41-43
微博,作为一种话语权利的发声工具,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可以对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的公共空间。在微博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与使用话语权的公众并不是统一的。本文试图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内的话语霸权,并对其内在的产生机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以传播主体的姿态呈现在世界的面前。本文将以话语研究、传播学和新修辞学的相关成果为逻辑起点,将“个体言语交际”研究扩展到“公共话语”研究,尝试从城市话语构建、传播的角度切入,以期为丰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做出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4):47-53
在政府危机公关的背景下,"社交化"属性显著的新兴媒体成为民间意见气候的集散地。分析新浪微博用户对"百色助学网性侵"和"马山骗领扶贫款"事件的民间抗争性话语表达,发现传播实体与其话语抗争程度并不显著相关,但传播效果与其固有影响力高度相关。民间抗争性话语已经成为当前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官方处理舆情的思路要由"引导"向"融通"转变,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与媒体共同搭建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聚合导向正确的民间抗争性话语的影响力,将新兴媒体打造成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显著,微博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在2010年、2011年两会期间微博问政渐成风潮,成为两会新热点。本文着眼于微博的传播特性探究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条件,针对微博传播及两会微博问政现状作一些反思,由此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次.从其本质看,传播结构是以社会意义构建为核心的话语生产系统.传播结构对社会整合、社会价值的重构,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传播结构的基本内涵,从传播结构的社会话语生产特征出发,围绕媒介框架、结构二重性及新闻场域等理论,探讨了传播结构的意义生产模式,分析了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属性,为国家话语传播的提质增效打开理念认知空间,并找到创新性的实施路径。【方法】提出公共表达的概念,通过公共表达与有声语言传播、口语传播的概念辨析,明确公共表达的公共性价值追求,指出其在传媒生态重构下的适应性;【结果】国家话语公共表达是在公共场域,聚焦公共话题,追求公共利益的国家话语传播,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维度具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用场景。【结论】通过提升话语认知、优化语篇结构和转变话语风格三个路径,实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质量和效力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9):29-35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充当社会信息网络的传播节点,固有的话语表达格局已发生逆转。而民众"借媒抗争"影响社会公共事件"失衡失序失措"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分析发现,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呈现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路径多维化等特点,从个人话语符号暴力化、意见领袖湿性化、群体记忆多元化的三维表达场景为切入点,文章重点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叙事话语的"技巧化"表达,探讨社会公共事件的相关传媒纾解机制,并尝试分析未来社会公共事件在表达语体、语境上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9.
陈晓静 《今传媒》2014,(8):50-51
通过科技传播的视角研究在转基因食品争论事件中普通大众、意见领袖、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各方话语的媒介表达,并探讨在争论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从而为科技传播中的各方话语表达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0.
网民话语以网络文学、网络博客和播客、社区闲谈聊天等形式被生产和编码着。中国网民话语置身于特殊的政治社会空间,敏感的公众政治话语受到压制,娱乐化的大众话语往往借助各种类型的隐喻与威权话语形成一种游戏关系,在这种游戏中进行着一种"狂欢式"的表达,同时以"游击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争取地位。正是依托大众流行话语这样一种缓和及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