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意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更多公众由线下转向在线医疗社区进行日常问诊咨询与健康管理等。通过分析在线医疗社区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动因,以期为在线医疗社区专业用户健康信息服务优化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好大夫在线为例,通过二手数据抓取,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将结构资本(用户中心度)、认知资本(领域专业度)、关系资本(人际互惠)、个人动机(用户声誉)进行在线医疗社区内的情景化,以厘清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动因。[结果/结论]对于结构资本,用户中心度未能显著影响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对于认知资本与个人动机,领域专业度与用户声誉既会正面影响也会负面影响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取决于医生具体的知识贡献行为类型;对于关系资本,人际互惠是解释医生知识贡献行为的关键动因;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关系资本与个人动机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医生知识贡献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旨在通过探讨学科交叉领域共词网络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揭示学科交叉领域的微观知识连接机制。[方法/过程] 结合网络嵌入性理论,将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网络结构因素(内生变量)和关键词属性因素(外生变量),进而借助指数随机图模型,选择学科交叉领域"医学信息学"开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对共现关系生成的影响大于关键词本身属性的影响;择优连接机制和传递性机制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关键词节点倾向于与较新节点相连;医学信息学的关键词倾向于与基础学科的关键词建立共现关系,而基础学科的关键词却倾向于与自身学科关键词相连。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虚拟求职社区已成为求职者获取与分享信息与资源的重要渠道。通过挖掘虚拟求职社区的用户交互模式及结构,为社区的完善提出相应建议。[方法/过程]利用应届生求职论坛的用户交互数据,结合应用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用户交互内容及交互关系两个维度展开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交互最多的是求职相关事实数据,但用户也寻求社交网络、推荐及工具性支持等社会支持;不同求职主题的交互需求有较大差异,用户最为关注的是笔试/面试主题的各方面信息与资源。同时,用户整体处于离散状态,交流较少;主要关系网络由少数关键成员支撑,缺少足够的核心用户推动信息与资源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网络社区的出现推动了网络阅读行为的展开,以社会临场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社区用户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概念模型,为进一步促进网络社区阅读环境建设,推动阅读行为的开展,提升阅读效果提供理论借鉴。[方法/过程]应用社会临场理论、满意度理论,通过问卷调研法,在对197名网络社区用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法,通过SPSS 17.0与LSIREL 8.7,就网络社区社会临场感对用户阅读行为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结构方程检验结果显示,网络社区社会临场感对用户阅读行为发挥正向作用,即网络社区用户社会临场感越强,阅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高;用户满意度在社会临场感与用户阅读行为之间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网络问答社区的知识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通过吸纳知识生态学的理念来进一步完善网络问答社区的相关理论体系。[方法/过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网络问答社区的知识主体、知识生态环境和知识生态链,构建出网络问答社区的知识生态系统模型,进一步从形成条件、动力和演化3个方面对系统的自组织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并以“知乎”为例对本文提出的知识生态系统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网络问答社区的知识生态系统将社区用户、用户生成内容和社区机制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揭示了网络问答社区的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小卉  胡平  周奕岑 《情报学报》2020,39(4):450-458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问答模式并拓展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回答者作为知识的主要贡献者,是促进问答社区内知识传递的核心要素。现有关于问答社区用户的研究普遍以用户的属性数据为依据,较少考虑使用个体连接所形成的关系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以中文问答社区"知乎"为研究对象,爬取了"流行音乐"和"英语学习"两个话题下的大规模数据,通过构建回答者关注关系网络,定义和量化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类同伴关系,使用网络自回归模型探究同伴效应对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回答者的知识贡献行为会受到直接和间接连接同伴效应的正向影响,但是间接连接同伴效应会随着回答者网络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聚类系数对回答者的知识贡献行为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基于关注和评论两种类型的交互网络及它们的组合网络,研究开放式创新平台用户交互对隐性社区的影响。[方法/过程]收集LEGO IDEAS平台中半年的用户交互数据,运用拓扑分析、中心性分析、社区分析,借助Gephi软件分别针对关注、评论和组合关系构建3期网络关系图并进行演化分析。[结果/结论]3种交互网络都具有无标度网络特性,少数用户涉及大量的交互。组合网络更接近开放式创新平台的真实网络结构。“评论”对隐性社区的形成及创新参与更重要。随着时间的增长,隐性社区节点数和连接数呈现递增趋势,新的节点更倾向于与那些具有较高连接度的中心节点相连接,信息传播效率越来越高。组合网隐性社区中,基于“评论”关系的子群随着时间推移更新迭代较快,而基于“关注”关系的子群相对稳定且持久。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知乎是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问答社区。基于自身参与社区的经验,结合收集的资料,探求用户参与社区互动的特点。[方法/过程] 通过收集知乎社区中的"小米手机"话题单一月份的数据,利用观察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Pajek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在知乎上,社区成员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答形成互动关系。社区成员间的关系以单向连结为主,98%的用户是单纯的提问者或回答者,仅2%的用户又提问又回答,用户扮演的角色鲜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针对虚拟品牌社区顾客信息获取和价值共创问题,探讨顾客在虚拟品牌社区中多种信息获取对社区价值共创的影响机理,可提出管理启示,为虚拟品牌社区信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结合价值共创和品牌关系相关理论,引入描述社区关系质量状况的3个维度要素,建立虚拟品牌社区顾客信息获取对价值共创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对各因素间影响机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结论] 在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企业信息获取、引导信息获取和关系信息获取,能够积极影响其社区沉浸、社区依恋和社区互动状态,有利于改善社区中顾客-社区之间的关系质量,进而促进虚拟品牌社区价值共创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当前虚拟知识社区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尽管技术发展有效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效率,但是虚拟知识社区中的信息粘性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传统的信息扩散模型如Bass模型和传染病模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信息在虚拟知识社区中的传播过程,但是其难以解释产生信息粘性现象的内在原因。[方法/过程]本文将基于信息粘性理论提出一个研究框架,针对虚拟知识社区中用户生产的信息(回答和文章),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粘性的程度测算,信息粘性的成因识别和信息粘性的演化形态分析,以期发现虚拟知识社区中产生信息粘性现象背后的原理,为提升虚拟知识社区中信息传播效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结论]通过探究虚拟知识社区中信息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演化可以对信息传播的不均衡现象展开理论解释,完善现有信息传播理论模型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探究在线用户知识付费意愿影响因素对于知识付费平台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文献的实证结果之间存在不一致问题。[方法/过程] 运用元分析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国内外在线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相关的40篇实证研究文献、14 452个独立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基于内容-情境-辨识框架归纳和识别影响在线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异质性检验和亚组分析检验调节变量的作用。[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显著影响在线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容、情境和辨识3个类别,包括25个自变量,其中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用户知识付费意愿,其余变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知识付费意愿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因素有需求、体验、感知专业性、可靠性、感知知识质量、感知有趣性、感知收益和付费态度。同时,研究识别了被试对象特征的调节效应,发现用户具有知识付费经历与否是不同研究异质性的部分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虽然已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社会化问答用户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但是目前研究还未探究影响因素间的搭配组合对信息搜寻的影响。为解决这一研究局限,从混合方法的视角出发,在回归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来深化对用户特征因素和激励因素之间搭配组合产生影响的认识。[方法/过程]通过回顾先前关于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可以采用QCA来尝试解决存在的研究局限,并以社会化问答用户信息搜寻为实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和QCA方法分析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和总结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回归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哪些因素会对网络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QCA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发现这些影响因素如何组合搭配来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具有一定影响,不利于用户对知识的学习与汲取。为探究信息茧房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的影响,以高校师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茧房效应下影响移动知识服务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突破信息茧房、完善现有移动知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信息茧房的主要成因为研究变量,构建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的影响因素初始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对初始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特质(如心理动因和个人素养)、服务平台(如算法推荐技术)、信息内容(如内容权威性和有用性)和移动环境这4个方面均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产生影响。其中,用户特质对移动知识服务使用的影响最大;服务平台对移动知识服务使用也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信息内容与移动环境也对移动知识服务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试图通过质化研究发现影响国内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满意度的因素,以此作为确定满意度指标体系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过程] 以实地访谈和扎根理论为资料获取和观点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实地访谈用以获得未成年人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真实评价与理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作为理论归纳的方法,从经验数据获得理论解释。[结果/结论] 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包括图书馆归因范畴和未成年人用户归因范畴;前者包括资源因素、环境因素和服务因素,后者包括用户认知因素、用户能力因素和用户行为因素。未成年人用户归因范畴的因素(用户行为、用户能力和用户认知)是图书馆自身因素之外影响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归因范畴"也通过影响"用户归因范畴"中的因素实现对图书馆服务满意度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梳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践和用户行为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调研数字图书馆用户接受、采纳和持续使用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数字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分析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过程中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结论]TAM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中,个体因素、系统因素、情境因素和认知因素是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主要方面,但影响的具体过程和规律还有待深入探讨和证实,应进一步从模型构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层面对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完善,形成具有领域特征的用户使用意愿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标签质量往往关乎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分类、查询、浏览、获取等使用体验,确定影响标签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社会化标注系统的资源组织核心功能。[方法/过程] 以社会化标注系统的标签为研究对象,从标注主体、标注客体、标注环境、标注动机、标注方式、标注产物等维度入手重构标签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尝试探究影响社会化标签质量的关键因素,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结合有监督学习的随机森林算法,建立标签质量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结果/结论] 结果显示,标注主体是影响标签质量的首要关键维度,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标注频度及其感知有用性对标签质量的影响突出;标注方式是影响标签质量的次要关键维度,标签推荐和规范标签提示是影响标签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关键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敏  孟蝶  张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1):128-136
[目的/意义]间歇性中辍是社交网络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对该领域研究的知识体系和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据此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源,通过关键词检索、追溯检索和主题分析等步骤筛选出54篇重要文献,对研究主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3个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综述,并据此构建规范性研究流程的框架。[结果/结论]社交网络情境下的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主题的细分程度、理论模型的丰富度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信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交叉学科视角,从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双向博弈、外部社会环境和心理情感体验综合作用角度来深入探究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在线信息搜寻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既有文献对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认定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整体效应值,可为深入理解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提供系统性参考。[方法/过程] 选择影响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8个前因变量、5个调节变量,纳入104篇研究文献的178个独立效应值进行元分析。[结果/结论] 感知风险(r=0.166)、自我效能(r=0.309)、感知有用性(r=0.509)、感知易用性(r=0.384)、信源可信度(r=0.441)、信息质量(r=0.466)、信息素养(r=0.389)以及焦虑情绪(r=0.244)对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搜寻渠道、搜寻场景、受教育程度、身份类别和社会文化会对上述8个变量与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虚拟学术群组中用户的基本属性和行为数据,能够了解用户的加入动机和群组的形成因素,从而为群组发展、学术交流以及科研管理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从用户在虚拟群组中角色、行为习惯以及用户间相互关系和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学科领域以及兴趣等角度综合分析群组成员加入群组的动机,并根据用户加入群组的时间分析群组动态演变情况。[结果/结论]用户的学科和研究兴趣是群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群组有助于构建研究合作网络,其学科多样性的优势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当前虚拟学术群组的效用未充分发挥;群组的发展过程呈现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