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普通高校图书馆3G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的产生背景与实施状况、3G·IC的构造以及普通高校图书馆3G·IC服务模式进行研究,认为资源占用率较高的信息共享空间(IC)服务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普通高校图书馆,而高效、便捷、资源占用率较低的3G·IC服务模式,是普通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发展的主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研究信息共享区(IC-Informadon Commons)的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在国内高校的应用。IC高度整合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各部门及功能,为用户提供平等的、开放的、一站式的信息及服务。IC模式是当今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的主流。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IC,为用户提供一个更适于研究和学习的有效集成图书馆各种功能的新环境。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3.
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中心,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文窜通过描述IC的概念、目的,从学科IC的设计、服务内容和实施等方面,探讨目前高校图书馆为学科教学与科研提供学科资源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深化信息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IC)模式解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中心,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文章通过描述IC的理念及IC服务模式的演变过程,探讨了IC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践的意义与可行性,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深化信息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IC的学科化服务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把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这一新型服务模式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引入到国内高校,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宝贵机遇.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对IC本土化进行研究,探讨IC学科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7-2008年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共享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美及欧洲等地区的图书馆产生的全新服务模式.历经十余年,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将IC作为其环境及服务的一部分,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现阶段,IC已经成为学术图书馆所流行的一种新型服务空间和服务模式.2007-2008年,国外对信息共享空间(IC)的研究及讨论集中在IC概念的讨论及其对学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定位问题、IC的人员管理及评估问题、信息技术在IC的应用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信息共享空间(IC)是一种集空间、服务和资源为一体的新型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参考咨询服务是IC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为例,介绍了该IC的服务内容,阐述了这种新型服务方式对于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Information Commons的各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8):107-109,148
认为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全部数字化的图书馆,而且应积极融入民主社会环境,促进信息共用(information commons 简称IC)的形成。简述IC的概念、类型和发展历史,综述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探讨研究型图书馆如何结合IC的需要调整原有的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从资源建设、信息设施、读者服务和参考咨询馆员四个方面论述构建IC的思路,并讨论管理政策、系统合作和目标规划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C)已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网络思维和网络应用方法的变革,也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分析IC概念、特征、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探讨了Web2.0技术在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的理念、发展现状、架构、服务模型,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中的必然趋势——IC理念及模式将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新潮流,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构建IC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是借助各种技术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的。加拿大约克大学斯科特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的前期准备、丰富完备的数字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等特点值得我国高校图书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出发点,介绍了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研究历史,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提出了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模块化模型;最后对信息共享空间在新的信息技术形势下的发展——学习共享空间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构建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共享空间(IC)是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兴起于北美和欧洲等地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和新型服务空间,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物理层、虚拟层、支持层三层结构,为用户提供集参考咨询、信息素养培养、学习、协作和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2010~2011年国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集中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Web2.0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文概述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阐释了图书馆与信息共享空间的关系与政策问题,从信息开放存取与共享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定位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图书馆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会丽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5):135-138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无论是采用改建或是新建模式,都与阅览室的空间、资源、服务密切相关,甚至直接影响阅览室的未来发展。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和普通阅览室、专门阅览室由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向信息共享空间的转变成为阅览室的发展方向。这种转变既是图书馆阅览室变革的突破口,也是信息共享空间在我国广泛实施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共享空间(IC)是集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服务为一体,在同一个空间内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信息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的IC大都属于图书馆整合型IC,存在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智力资源支持等问题.文章认为构建基于阅览室的IC,具有弥补整合型IC的缺陷、促进阅览室服务模式改革等积极意义,是当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IC模式.构建阅览室IC要遵循适用性、整合性、互补性等原则;分物理层、虚拟层、支持层三个层次进行具体构建;在构建和运行中应注意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一种新型、动态的信息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为着眼点,探讨了信息共享空间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对于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强化图书馆的核心竞争优势、构建图书馆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起到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基于对学术图书馆空间发展、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发展历程的梳理,剖析其在数字学术环境下的发展现状,为学术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资源与服务整合提供思路,为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对数字学术及数字学术环境进行定义,阐释数字学术与学术图书馆的互动关系。接着,分析学术图书馆从IC、LC、KC到创客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考察国内外数字学术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然后,从图书馆资源数据化、关联数据化及开放共享两个角度呈现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现状与特点。最后,选取信息素养服务、研究数据服务和出版服务作为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新内容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学术图书馆空间创意化、资源与服务多元化是图书馆整合功能、高效运转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体现,也是图书馆为应对数字技术、数字化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content of 72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Commons (IC) Web sites using content analysi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qualitative surveys of site administrators to analyz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by the academic library community. Results show that IC Web sites vary widely in content, design and functionality, with few established standards.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ing a consistent set of standard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