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在国人沉浸在一股“文化热”的同时,西方主流学术界也在经历相似的学术思潮,后人称其为“文化转向”。简言之,当时的社会科学界开始反思曾经秉持的理性社会的假设,转而去发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空间中特定群体的价值与文化特征。以重新发现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与福柯和布迪厄的风靡全球为标志,文化转向瞬时间为历史学、政治学以及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更是向整个学术界发出了宣言:所谓的经济与政治冲突俱往矣,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类政经关系的主宰力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书籍史研究硕果累累,海外的中国书籍史研究也日渐兴盛,国内的书籍史研究相对滞后.中西方书籍史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西方书籍史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理论渊源不同,二是中西方对书籍史的研究对象“书籍”本身的认识存在差异,三是中西方书籍史书写叙述模式各异.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研究领域一本颇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历史知识理论》一书凝聚着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长期讲学的体悟和持久艰辛的思索。凭借《历史知识理论》,德罗伊森在反思历史学科基础方面获取了重要地位。与诸多历史著作不同,它并非以叙述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要内容,对历史和历史学本身进行反思,才是《历史知识理论》的主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该书是部关于历史学元理论的著作。就元理论的本义而言,这部著作的抽象程度和考虑问题的高度显然在以往那些以史事为对象的作品之上。人们能够在该书中感受到浓厚的哲学思辨的气息,这一点恰恰是德国古典时期思想家们常有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芝颖 《今传媒》2020,(4):116-117
《影》延续了张艺谋擅长的古装、宫廷题材,在极致的东方美学包装之下讲述了一个具有西方内核的戏剧性故事,既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深层民族心理,又契合了西方观众的期待视野。本文以《影》为例,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三方面,分析《影》对于中国文化书写的自我命名和重建。  相似文献   

5.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让我们领悟如何挪用“霸权”(hegemony,又译“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政治学,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锚定用以探究当下的以大众文化及其消费于其间具有隐形意识形态书写功能为特征的文化现实所急需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龙其林教授的著作《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立足于西方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从比较视野切入中国生态文学,在历时性地梳理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及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后,着重勾勒了中国作家如何依据自身的文学经验与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书写的途径。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探讨著作对本土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7.
吴婷 《新闻知识》2006,(3):77-78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是7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关于“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早期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等制度语境下进行研究;至上个世纪90年代,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用文化的话语分析“媒介帝国主义”,他否定了现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事学就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4,(8):25-27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罗伯特·扬(Robert Young)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12426812014-08 45.001990年,罗伯特·扬《白色神话》出版,之后所有对后殖民理论的评估都受益于这本书。《白色神话》首次系统深入地探讨了"神圣三剑客"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思想,并追溯到塞萨尔、法农等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与洛克同时期的社会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过什么“传播理论”,但是,在传播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的著作里对传播思想的隐约触及。在洛克的哲学巨著《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自由”、“交流”、“语词”、“反思”等理论,为后人研究传播学给予了源头启发和理论丰富,在西方传播思想史的银河中依然是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1.
新启蒙与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陆定一的著名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研究 ,大多着眼于他提出的新闻定义。本文则专门探讨陆定一对于构建党报理念所起的作用。文章从新启蒙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出发 ,介绍了“以新闻为本位”的思想在边区水土不服的情况 ,深入分析了陆定一对法西斯新闻理论和西方新闻学常识所作批判的是非得失 ,实事求是地阐明了陆定一关于党报的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利弊 ,最后历史地评介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对当时和今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兢 《当代传播》2013,(1):30-31,35
本文试图以《媒介规范理论》为视角,反映当代西方媒介规范理论的若干变化.该书先回顾《报刊的四种理论》以来媒介规范理论的变迁,再提出规范理论具应然性、其主要功能是“合法化”公共传播等观点,并从规范传统、政治制度、媒介角色等层面对媒介规范理论作了系统剖析,还将重建公共传播对民主意义的希望寄于受众的自发传播.该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媒介规范理论不仅与大众媒介相关,更与社会媒介相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方印刷技术和图书编辑发行体系的引进,中国近现代报刊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文化、学术的转型与重建。作为综合性“文人”刊物,《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1949年停刊。该刊一直站在时代的潮头,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社会身份重新定位与拓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微妙的角色,与此同时也渐渐形成了浓郁的智识气息与理性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朱奕 《中国图书评论》2023,(11):104-109
《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是于2022年11月出版的图书,其作者马勇先生所撰写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史学的再次梳理,探寻一条对于史学的传统启发之路。图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对“老辈史家的经验”的文章整理,其二是“我的史学研究”的梳理和展现。纸张背后所探讨的是对历史学的还原与逻辑一致的观点,是基于传统史学的背景与发展,去阐述中国史学背后的真实烙印,是去开拓中国史学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两种“客观论”的初步交锋中国的新闻理论书大都指责西方新闻界的客观报道理论是标榜“纯客观”,是在自欺欺人。但是,当我们翻开西方人(包括日本人)写的新闻理论书时,却有了另外的发现。美国人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指出:“与我们生活有关的一切都会影响我们做出抉择,,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客观。然而,职业新闻工作者应力争接近于客观。”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的“城乡交叉地带”叙事聚焦于城乡,构建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土门》《无土时代》书写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原乡”失落的挽歌;《高兴》《还乡记》则呈现的是原乡的离散者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认同困境与精神还乡;《漂二代》《西漂十年》则书写了被城市吞并后的乡村所转化成的区隔空间。这些作品以怎样的叙事策略反映了城乡变迁中的认同问题?这一“悬浮”空间的形态变迁和总体风貌如何?现实的城乡如今被写进了历史,我们该如何还乡,又如何反思我们的过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相似文献   

17.
凭感觉,或凭理性,皆觉得当代中国研究似乎已进入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以理论美学为基础的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正以各种形式同步进行。读过《西方审美观源流》(以下简称《源流》),更加印证了我的看法。《源流》就是以新的视角选择编写的一部西方审美理论史,或西方审美经验研究史。名称无关紧要,重要的在于《源流》是中国学人第一次对西方审美理论演变的历史做了发掘、整理和叙述,就西方美学史的研  相似文献   

18.
孔怡 《新闻窗》2014,(1):62-62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其以消解一切权力和去中心化为指导思想。电子媒体,尤其是个人化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在大众传媒中的实践步伐。西方学者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书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六个特征: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本文谨就这六个特征,结合传播实例,描述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出现的新型大众传媒图景。  相似文献   

19.
《农民》报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第一份以“农民”命名的报纸,也是当时唯一的面向农民的报纸.该报以平民教育为目标,把读书识字作为切入点,通过开设新闻、评论、农艺、卫生、公民等多样化的栏目,运用通俗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在叙述“最实用的常识”的基础上,构建起内涵丰富的乡村建设话语体系,从而促进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期至今,世界小说理论包括叙事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于传统理论模式并不是十分有利,叙事理论舞台可谓鏖战激烈,精彩纷呈。加拿大弗莱(Nothrop Frye)的《批评解剖》等著作中提出的神话原型模式为西方叙事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构架,从希腊神话、《圣经》到乔伊斯的小说,无不被囊括于巨大的“西方文化链条”之中,世代相传的主题反复出现,如同四季交替一样自然,环流枢中,重演不倦。以这种观念来看,《达·芬奇密码》与《哈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