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图书馆学专业设置、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课程建设、师生情况、教学条件、招生与就业、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等方面,对中国大陆50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的层次齐全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市场需求旺盛,本科招生就业情况良好,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较大;但仍存在高校专业设置地理分布不均衡、博士教育发展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的基础上,以信息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征、教学理论为依据,提出改革办学理念、完善教育体制、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改善具体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上个世纪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界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探讨了当前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问题,认为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社会需求,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调整图书馆学各层次的专业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调查引发的思考——图书馆学教育七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需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职业竞争力、知识结构、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理论课程教学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建国7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结。在全面介绍培养模式、专业目录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各个层次和类型的专业教育基础上,认为应通过不断创新实现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在高层次上的完善,通过对外交流并坚持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通过供应侧改革实现专业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需接轨,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发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分析新环境下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思考如何完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我国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公务员的招聘信息,分析其岗位需求、学历要求、招聘人数等数据,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就图书馆学教育之发展完善提出相关建议。[结果/结论]图书馆学教育应该密切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式,开展多层次教育,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促进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文章提出了图书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方案,从构建图书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改革图书馆学专业实习、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图书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简要阐述了教育界对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各种争论,结合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提出了对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个人见解,以期能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概括和总结国内档案学界就解决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宏观思路,探讨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的具体内涵,提出结合国情和借鉴外国档案学专业教育先进经验应当采取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信息社会对图书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必须在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需求。本文将三层阶梯教学模式及西方“两步制”教学方法引入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学体系中,试图寻求一条图书馆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加快了"去图书馆化"的步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机理不仅对于理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危机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如何推进图书馆学教育改革更是意义重大。[方法/过程]基于社会学的声望理论构建大学声望关联模型和图书馆声望传导模型,借此揭示图书馆文献工作的变化与图书馆学教育及信息管理学科群的关联逻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因图书馆名称及其核心业务的持续简单化而形成的较低社会声望会从根本上限制图书馆学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并制约其内涵改革的实施,而且还会进一步拖累信息管理学科群的教育声望进而损害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为理解图书馆学办学低效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同时为理性评估图书馆学教育得失和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论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是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图书情报学教育主动回应知识经济挑战在教育理念上的变革。图书情报学创新教育要求教育创新,即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体系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新技术革命的环境下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面临着社会对人才要求变化、教育理念变化、人才市场变化、学科变化、图书信息机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因此 ,必须进行培养目标及教育体制的转变。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传统教育应适应现代化技术的转变。要建立起新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体制和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课程体系。参考文献 14。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图书馆馆长和毕业于图书馆学专业的图书馆员的调查表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在变革中发展,认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日渐萎缩"的看法是片面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守与拓展"是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理想选择;目前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改革的当务之急;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播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学教育领域与图书馆实践领域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20年评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80年代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特点是 :图书情报学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以文科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 ;图书情报学教育一体化尝试。 90年代的特点是 :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成为关注的热点 ;图书馆学核心课程逐步形成 ;课程体系从图书情报学向信息管理转移 ;图书情报学教育分化显露。存在的问题 :未能正确理解“大情报观” ,未能正确处理“情报”与“信息”的关系 ,未能慎重对待专业目录调整。参考文献 14。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改变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 的模式,积极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应以继续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17.
沈祖荣沈宝环父子分别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馆学教育先驱,他们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沈祖荣沈宝环图书馆学教育思想来源于他们中西结合的教育背景、丰富的图书馆活动实践和图书馆学教育实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他们认为图书馆学教育是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事关国家的荣辱兴衰;主张图书馆学教育要本土化,提倡通才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图书馆职业精神等,这些思想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较为完整和科学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体系。沈祖荣沈宝环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激励学生坚定对图书馆事业的信念,推动图书馆学教育本土化,培养通才式的图书馆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并为当今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沈振萍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124-132
[目的/意义] 梳理分析我国iSchool运动领域的研究情况,掌握我国iSchool运动的研究热点、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我国iSchool运动后续的发展起到指引作用,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学科教育的发展。[方法/过程] 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分析我国iSchool研究的进展及现状,并进行述评总结。[结果/结论] iSchool研究的热点问题聚焦在iSchool特征(信息、技术及人),联盟成员及CiSAP,图情专业及图情教育改革,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学术(教育)交流、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会)这5个方面。目前在我国iSchool研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尚未能形成一致性的观点、iSchool研究需与实践相结合、行业交流及研究素材匮乏。  相似文献   

19.
通俗图书馆是民国初期广泛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当时,日本社会教育的影响及国内教育改革、财政状况的现实需要使得通俗图书馆成为国内一种社会教育事业。教育主管部门把通俗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进行制度设计,通俗图书馆不仅在教育行政制度上有保障,而且其自身的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针对普通民众的借阅活动集中体现了通俗图书馆的“通俗”特色,这与社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正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