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 作者共被引分析是探索领域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在复杂的学科发展态势下,其依赖于共被引频次的作者关联度度量颇具争议。对此,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和位置相似的作者共被引分析改良方法。[方法/过程] 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图情领域为例开展基于语义和位置相似的作者共被引分析改良方法的效果实证,面向CNKI期刊库进行引文全文挖掘,并对引用句及引用位置进行抽取,结合预训练的领域词嵌入模型计算共被引文献间的深层相似度和作者间的关联强度,利用网络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比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结论] 结果证明,基于语义和位置相似的作者共被引分析改良方法能更准确地识别共被引作者的关联强度,可发现更为细致的学科知识结构,并具有可拓展性与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陶颖  周莉  宋艳辉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140-148
[目的/意义] 知识域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衍生出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图书情报学、科学学的研究方法,对知识域可视化研究成果中的共被引与耦合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共被引与耦合在知识域可视化方法中的具体应用,总结知识域可视化的共被引与耦合新发展,引导和推动知识域可视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方法/过程] 在界定知识域、知识域可视化和构建知识域可视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对知识域可视化方法的共被引与耦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文献共被引方法、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耦合方法、作者耦合方法这5种主要的共被引与耦合方法。[结果/结论] 认为以上5种方法是知识域可视化研究的主要方法,而多元引用方法、融合替代计量学的共被引与耦合代表了知识域可视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者共被引分析作为一种定量的情报研究方法,自1981年被引入之后,在探讨学科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和趋势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对CSSCI收录的2000~2009年情报学领域的70 947篇被引文献进行了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共被引分析,即综合采用引文分析、因子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国内情报学领域高被引作者的共被引关系进行深入发掘,进一步尝试实现其研究影响力情况以及该领域学科结构的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4.
钱爱兵  黄卫堂 《出版科学》2010,18(4):69-75,106
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中外国文学期刊引文数据的统计,列出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版社图书被引频次较多的前100家出版社。通过被引情况,分析这些出版社对外国文学学术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文作者共被引分析系统可视化实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共被引分析可视化可以直观地表现一个学科的结构,国外已有一些相关的英文实验系统.本文主要叙述了中文作者共被引分析系统可视化研究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实现原理与总体结构所包括的三个模块.通过合理划定子树布局区域、限定可分配角度,排列子节点,建立了完整的实验系统,实现了共被引次数居于前10位的作者的关联图视;系统还实现了人机交互,支持在人工监督下进行连续分析,具有作者研究简历面查询等功能.更换为其他文种的数据库,本文方法也可以用来表示相应的作者共被引分析可视化结果.  相似文献   

6.
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进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几年来作者共被引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面临的挑战,归纳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指出各种优化方法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就新的发展阶段下该方法的优化问题提出几点注意事项,认为不论是间接法还是直接法,任何一种方法的突破都能进一步扩展作者共被引分析的应用范围,并将作者共被引分析推向深入,也将使最后得到的分析结果更客观、更可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作者共被引的角度入手,对竞争情报领域的20位核心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揭示国内竞争情报的研究状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与方法,可视化展示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共被引角度对我国图书馆联盟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其被引分析,运用h指数确定核心作者,构建作者共被引次数矩阵,在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Pajek进行可视化处理,试图揭示我国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结构和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知识网络中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它形成着一个学科的知识基础,是学科知识输入和转移的重要知识之源。文章在总结和梳理了共被引网络的一般研究方法后,采集了1900~2012年图书馆与情报学的71350条题录数据,构建了期刊共被引知识网络与作者共被引等知识网络,并对其进行深入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了经常反复被引的学科内核心期刊与作者群体,以及在学科的演化历史上连接前后时段的关键性节点期刊与作者群体。论文的最后还对文献共被引网络方法局限性方面和未来发展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总结,指出在解决现有理论难题后,共被引网络未来在各具体学科领域内的深化将是其发挥用武之地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引文索引数据,介绍一个基于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关系进行文本挖掘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基本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功能,并对相应的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对高频主题词、高产作者和高被引论文和高被引作者进行共现分析,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获得有关的研究主题聚类和主题词/副主题词关联规则、合著聚类分析、高被引论文同被引聚类分析和高被引作者同被引聚类分析的结果和可视化表达。其中对关联规则的分析可以发现主题词之间的潜在语义规则,其他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和共现分析结果可以用于科学计量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针对中国知网"新闻与传媒"子库中关于危机传播研究的所有相关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并构建作者共被引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软件UCINET对作者共被引网络进行了网络密度分析、网络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绘制了网络图谱,展示了中国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综合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作者文献耦合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CSSCI收录的2000-2009年情报学领域的8567篇发文和70947篇引文进行作者共被引关系和作者文献耦合关系的深入发掘,对引证关系视角下的国内情报学领域作者研究活力与影响力进行尝试性探索,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模式与主题演化作进一步的归纳分析,以期对国内情报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知识图谱作为计量工具,对2000~2011年间中国文学学科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章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及作者合作图谱等几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十二年间中国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引文分析法对2005-2010年间发表的目录学论文进行统计,从引文量、引文学科种类、高被引作者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及被引次数、共被引次数四个方面分析目录学发展现状,最后运用引文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法、多维尺度分析法)探讨目录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探索基于作者共被引的馆藏资源聚合模式,并在实现资源聚合的基础上,探析聚合服务的途径。以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本体的作者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聚合得到5个学术共同体以及各组的研究主题,包括理论研究、面向数字图书馆、基于概念格、知识地图、模块化、叙词表的本体研究等。结果显示基于作者共被引的馆藏资源聚合是一种有效的馆藏资源聚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语言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数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工具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作者合著等角度可视化分析了我国语言学科学研究发展及科研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1998~2011年CSSCI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期刊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总结了《中图法》研究的传统优势与不足。最后,展望了《中图法》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国内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作者共被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维尺度分析,对CSSCI中收录的2000—2005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109篇被引文献进行了作者共被引分析,归纳了国内网络信息计量学领域的作者群体,指出当前国内主要集中于对网络信息计量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维尺度分析,对CSSCI中收录的2000-2005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109篇被引文献进行了作者共被引分析,归纳了国内网络信息计量学领域的作者群体,指出当前国内主要集中于对网络信息计量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付鑫金  方曙 《图书馆》2012,(1):73-74,78
本文以国外网络信息计量学领域的高被引作者为样本,形成其共被引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将高被引作者按照共被引强度分为三组。利用可视化工具直观显示出该领域的著者相关程度。引入高频关键词,帮助确定各组作者的研究侧重点,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基本框架;学术网络链接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学术交流研究及不同网站实体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